close

 
8/5是一整天的未來探索工作坊,邀請到高伃真老師,老師是悅萃芳劇團負責人,台灣一人一故事劇場協會理事,在應用劇場的領域有豐富經驗。
透過老師的介紹我才知道未來探索工作坊是一套方法,有一些基礎原則和探索任務。老師告訴我們,未來工作坊基礎定義是「幫助人們對自己規劃的內容負起責任。」負起責任對我來說還蠻重要的,不流於空談,不管現在能做到多少,但能放在心上隨時準備行動。很喜歡今天的課,讓我收穫很多。
 

 
-探索任務如下:
1、聚焦過去:全球、組織(或在地)、個人
2、聚焦於現在影響組織的趨勢
3、聚焦於現在的內在因素
4、聚焦於未來、渴望
5、發現共有的基礎點
6、活動規劃(個人與群體)
 
從過去發生的事件開始,整理出事件,並從中找到現在的趨勢,最後再聚焦未來,並找到對共同議題有興趣一起的夥伴。
 
-未來探索的基礎原則
1、整個系統就在房間內。
2、以全球性的視野思考,以當地的態度行動。
3、以未來為導向-以共有的基礎和行動為出發點。
4、自我管理,為行動負責。
 
-未來工作坊的精神
1、所有的人都是對的人
2、不在於解決問題,在於傾聽
3、試著欣賞,但不用擁抱對方的觀點
 
傾聽、欣賞別人,但不用擁抱對方的觀點,這是多麼柔軟又堅定的一種溝通的方法,確知自己的觀點、主體性,也尊重對方有他的主體性,這正是我一直以來希望成為的樣子。我很喜歡為自己、為行動負責的概念,老師在接下來的劇場遊戲中也帶入這樣的概念。
 
「觀看本身也有意義」
 
在開始探索任務之前老師先讓我們用一些劇場遊戲暖身。老師特別在遊戲前提醒大家,要學著傾聽別人,也要練習對自己負責,比如在遊戲過程中感到身體不舒服要主動提出,也可以在旁邊觀看就好,觀看本身也有意義(啊好喜歡這句,好溫柔);另外在老師邀請大家分享時,不用指別人,因為我們指別人的時候,其實四隻手指是指自己的,指別人代表你有話要說,但你希望別人代言。(好反思的一段話,點出人的慣性,覺得好重要啊),而且老師在舉例的時候,都會把舉例的行為生動的表演出來,我覺得這個表演是重要的,讓人更能理解,並審視自己不要重複一致的行為。
 

 
劇場遊戲
1、排序:以不說話的方式,在圍成的大圓裡排出1-12月的生日順序。
1-1、排序:第二次可以說話,排出與下城社區的距離由近到遠。
2、背對背找夥伴: 在空間裡隨意伸展,老師下指令時,以背部相對找尋夥伴,再依照主題聊聊,主題分別是早餐吃什麼、昨天睡得如何、最近去旅遊的地方、最近關注的事。
3、分享擊掌:回到大圓,大家自由到圓中間分享自己關注或喜歡的事情,有跟他一樣的人可以到中間擊掌,然後在圓裡面換一個位置,有人分享喜歡唱歌、喜歡美劇、美食、攝影等。
4、猜拳遊戲:第一輪輸家在贏家後面搭火車,隊伍會越拉越長;第二輪則是兩人要猜到一致為止,一致後去找其他也一致的人,最後變成很多人一起猜到一致。
5、分組:老師先請本來就認識有關係的人站在一起,像夫妻、社區夥伴、兄妹等,接著老師再把站在一起的人分到不同組。
 
排序
第一個的遊戲,當生日排出來的時候,發現完全沒有巨蟹座,覺得非常有趣,巨蟹真的是個不隨便出門的星座呢,尤其是這種長期的課程,才沒興趣呢,現在想來在社區好像很少碰到巨蟹座的人,不過我個人的人生是蠻多的。這兩個排序的小遊戲,從個人的生日到個人跟下城社區的距離,讓大家更認識彼此一點老師在遊戲中提醒我們,接下來每個環節幾乎都會有時間限制,但不要擔心時間,時間本來就是有限的,完成多少就是多少。
 
背對背找夥伴
大家本來在空間裡走著,老師說可以隨意伸展身體,原本是希望大家可以放鬆的參與,不過有些人開始很刻意的伸展,覺得很有趣。
前幾個分享的主題,早餐、睡眠狀況、旅行,我都非常能侃侃而談,但到最後一個關注的事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沒辦法很快、很直接的說出自己關注或喜歡什麼,在後面分享擊掌的環節也是,似乎是太想要講得好,想要言之有物,好像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對我來說前面幾個問題好像都可以稍稍與我無關,是我跟其他東西的結合,但關注或喜歡的事就代表了我這個人,或許是平常還沒能夠好好整理,又或者是我對準備好的標準太高,反而讓自己沒辦法開口。
 
在這個環節也發現自己很容易以第一印象來為別人下定義,我本來以為我不是這樣的人,因為我也不喜歡別人這樣對我,不過我有一個進步的地方,是我儘管會害怕某些特質的人,不熟悉某些群體,但我會主動在遊戲中或在找夥伴的時候去跟他們互動,多點認識看到更多真實面,而不只是停在自己的原地想像。
 

 
分享擊掌
延續找夥伴的最後一個話題,在大圓內分享自己喜歡或關注的事,有相同感覺的人可以到中間互相擊掌,這其實是一個很需要勇氣的事情,到中間說出自己喜歡的事,不但是一種揭露,同時也要承擔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的害怕。雖然我腦中一直轉啊轉,想要找到一個可以分享的東西,但我給自己很多標準,希望是能讓大家有共鳴又有深度的東西,如果符合這個條件我才要出去,結果根本想不到,遊戲時間就結束了,很多人沒有像我想那麼多,勇敢的站出去獲得了遊戲的快樂還有夥伴的支持。
 
猜拳遊戲
第一次是像貪食蛇的玩法,猜拳輸的人到贏的人後面,隊伍會越拉越長,最後只剩一個人當頭;第二輪則是兩人猜到一致為止,一致後再去找其他也猜到一致的隊伍,最後變成一大圈的一致,在時間到的時候,會有大中小圓各種形狀。老師帶我們討論一二輪的差別,第一輪只有少數的人可以玩,權力掌握在少數人手上,可是在同樣時間內可以比較快速的完成,不過我剛好是最後的頭,其實還蠻慌的,沒有勝利的感覺,而是覺得自己很寂寞,沒有人跟自己站在一起,又要承擔後面很多人的意見跟想法;第二輪會有團隊感,透過眼神或默契完成一致,會有自主權,但可能也會有人認為少數好像就得要服從多數感到不舒服,或是覺得要等別人一致很浪費時間。或許一跟二的好處可以結合也說不定,總覺得團體中還是得要有個決定的人,當然這個人是要能聆聽、調節找出最適合團體,也盡量照顧到每個人的答案。
 
分組
老師先請本來就認識有關係的人站在一起,像夫妻、社區夥伴、兄妹等,接著老師再把站在一起的人分到不同組。讓不同的人有機會認識,我覺得人當然會希望跟自己熟悉的人待著,但或許有時候也會想分開看看,自己說的話可能擔心會對關係尷尬,所以這樣也蠻好的,畢竟所有的熟識都是先從陌生開始的。
 

未來探索工作坊
接下來進到未來探索工作坊的環節
1、事件牆
2、趨勢牆
3、新店理想畫面分組
3-1、戲劇呈現
3-2、中長期行動方案
 
事件牆 
分為個人、國際、台灣三個種類,分別用不同顏色的紙寫下,各個年代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並貼在事件牆上,台灣跟國際盡量要與新店、安坑有關,同組不要寫一樣,貼的時候發現不小心跟別組一樣也沒關係,個人經驗可以寫為什麼會來參加這個課程或是自己人生中重大的事情,並留下一個可以辨識的個人註記,老師特別提醒大家不要Google新事件,可以查不確定的時間,因為這些事情留在記憶中表示有他的意義在。
 

 
大家都貼得差不多之後,老師讓我們分組討論對事件牆的觀察,
討論中會有幾個角色分配,分別是主持人、記錄者、計時者及發表者,在之後的討論中這些角色會輪流擔任。老師特別提醒大家不用擔心出來發表的對錯,我們出去就是對的,就是我們組別的答案。
 
大家的觀察如下:
1、發現50-70年代有斷層,可能是因為戰後時期百廢待舉
2、年代越近越會記得
3、有些事本來很重要,但時間一過就忘記了
4、戰爭、天災會被記得,其他事被遺忘,尤其很少有好事,為什麼好事都不會被記得?
5、因為日本跟台灣的地緣關係,所以有又像國際事件又像台灣事件的情況,例如311日本大地震
6、國際上大家比較少關注亞洲之外的事情
 

 
接下來老師讓我們玩一個小遊戲,兩人一組,互相接球的聯想遊戲,「當我說到什麼,我就想到什麼」,字詞不能重複,透過這個遊戲讓大家先有聯想的經驗,以便接下來對趨勢的聯想。
 
趨勢牆
讓大家分享對現在趨勢的觀察,用一句話命名,並將之歸類為正面或負面,我分享了科技冷漠、青年返鄉、自媒體時代,分享趨勢的同時,也回顧了自己經歷過的事,有些趨勢其實是很難分出正負面的,像自媒體時代,可能有好有壞,他可能帶來更多可能性,讓更多人可以展現自己多一些機會,但也可能同時過於氾濫、資訊爆炸、品質低落,但最後我選擇歸在正面,因為我覺得他是一個工具,怎麼使用他是使用者的決定,而不是工具本身的問題,所以作品的好壞應該是要自己衡量把關的。
 

 
分享差不多之後,老師讓我們從中選出四個在意的議題,其中兩個貼上紅色的貼紙,紅色代表有在付出、在意的事,提到會覺得榮耀的事;另外兩個貼綠色,綠色代表想關注但還沒時間或還沒能去做的,有些遺憾的事。選擇的時候思考了很久,覺得又開始用高標準審視自己,對「有去做」的標準很高,但後來想想其實我都有在嘗試跟努力啊。
 
紅色我選了自媒體、科技冷漠,我選自媒體是因為我有寫部落格,也算有關注一些youtube的趨勢吧;科技冷漠是因為在協會有和夥伴討論到,也努力在生活中使用網路的好,而不要被網路綁架。
 
綠色我選了青年返鄉、短閱讀,青年返鄉在之前參訪或換工中有關注這個議題,也和一些回鄉或想回鄉的人聊過,離鄉青年大多會經歷認同的掙扎,雖然兩三年前會有個遠的目標是要回鄉,不過過了些年現在已經有不同的目標了,我認為不能讓返鄉變成一種保護或口號,應該思考過未來後,真的有些想回鄉做的事情再去做,目前的我可以很誠實的說我還沒有任何的想法;短閱讀的部分,當初寫部落格就是希望可以有個長時間、慢慢沉澱的紀錄空間,另外雖然很慢也希望自己拾回閱讀。
 

 
貼完之後,發現大家提出的趨勢中蠻多都跟網路有關,最多人選的分別是網路改變學習模式11票、重視綠能環保8票、獨居老人照護問題9票,再來是獲得六票的政治紛爭造成內鬥,還有獲得5票的低薪、短閱讀、癌症年輕化。回到小組討論時,有組員提出覺得在網路上的學習雖然會讓人覺得沒溫度、不想看,但好處是可以重複不斷的觀看,幫助學習。其他組觀察到「正向的趨勢大家貼的比較多,因為好的東西大家參與起來比較容易」;還有正負向的問題有時可以找到平衡點,互相影響、幫助。
 
新店的理想畫面
在整理完事件、趨勢後,老師邀請我們從趨勢中想像自己對新店三到五年內的理想畫面,希望哪些事情在新店中發生,自由分享,並給自己的理想畫面下一個標題,分享者也會成為帶領者,其他人可以自由選擇要前往的組別,但一組最多只能有7個人,少於3人的話組別就不成立。
 
第一輪提出的主題如下
-城鄉特色發展
-一時一地一職人:在地生活半日遊,青中老三代的合作。
-人工智能
-有生活感的安坑:有生活感、有溫度,願意一起出來做些什麼。
-找回中國固有文化
-老人照護:老人一起做事,互相照顧,自立自強,中老年人照顧老年人。
-公民參與:政府民間共同推動、凝聚共識
 
我一開始想參加一時一地一職人或老人照護的主題,但因為先去上廁所,這兩個組別都滿員了,錯失了機會,最後我選擇有生活感的安坑。城鄉特色發展跟一時一地一職人因為相似所以合併了;人工智能則因人數不足併到其他組,最後總共形成了五組。
 

 
戲劇呈現

分好組別後,各組先花一些時間討論如何用戲劇的方式呈現主題的理想畫面,接著有10分鐘的時間排練,我們這組有下城社區的理事長,還有社區大姊,他們跟我們分享很多對下城社區發展的擔憂與限制,禁建政策的影響,人口老化、青年外流的問題,我們幾乎沒有排練,對於沒有準備的情況我照理說應該要很焦慮,可是在最後兩三分鐘的時候,帶領者憶慈很自然而然的跟理事長扮演母女,一句一句的把其他人帶進情境,大家都有默契的接球,社區大姊扮演廟埕阿婆也非常自然跟到位,我們就這樣見招拆招、隨機應變上場了。

我們表演的內容是一對母女在節慶時到社區裡的土地公廟拜拜,女兒遇到了從小看他長大的廟埕阿婆,還有都離開家鄉的國中同學,最後大家一起到社區裡面走走看看社區幾年來的改變。對我來說是很特別的經驗,原來也可以這樣啊,從小學到的某些標準好像被模糊了,我突然覺得這才是藝術,這麼自然流露的東西好棒啊,不過也是因為理事長和社區大姊非常穩定,讓人信任跟放心。

我覺得用戲劇演出的方式,會幫助大家把想像的畫面建構出來,等於先思考了一次,而且戲劇演出有更多可能性、趣味性。

 

 
中長期行動方案
最後老師請各組收整剛才想像的畫面,討論並書寫出中長期的行動方案,為了達成理想畫面,現在可以做什麼。各組分享後,老師再請大家在自己現在可以做的事情後面簽上自己的名字。讓大家更去思考自己現在的時間、心力能夠做哪些事情,來慢慢完成這個計畫。
 

結語
從前面提出想像畫面開始,我發現似乎講一些想法或是批判一些事情很容易,可是要真的去做卻很困難,也再次提醒自己,不但要想、要說,也要真的去做。
老師在最後跟大家說,如果我們面對一些問題只會抱怨的話,那問題也會變得很困難,我們討論的這些東西要實際落實,還是要靠大家回去之後個人的力量。
 
非常喜歡今天的工作坊,我覺得兼具感性與理性,融合個人與群體、社區,工作坊的一些規則會幫助大家的主體性被看見,也讓每個人可以被聆聽被尊重,討論的事情除了跟安坑、新店有關,也能幫助釐清自己在關注某些議題的位置,還可以再做哪些努力。
 
 

arrow
arrow

    c2a3r0e4n5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