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貼心提供延長線

 
9/8的拍攝提案結束後,各小組進入拍攝的實務,今天這堂課請到陳心怡導演及陳念慈剪接師,與大家共同進行創作討論,也針對大家在拍攝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給予支持及技術上的幫助。
 
組別順序如下
1 德安銀髮族的生活
2 薏仁坑的人與情
3 下城的記憶
4 發於毫芒 懷抱磚情
5 小碧潭部落
6 、小城資源守護天使
7 、沈富育/洗衣達人
8 、劉慶河/木工藝
9 廖家無死人
10 新住民女性的念戀美味(未報告)
11、安坑影像詩(未報告)
 
 

《德安銀髮族的生活》
拍攝進度與困難 本組希望透過拍攝讓社區協會的銀髮族留下影像紀錄,透過影像去重新感受自己曾經參與過的事情。這幾週開始拍攝一些社區活動、社區銀髮族成員們上課的過程,也訪談了理事長及成員。遇到的困難主要是收音問題,訪談拍攝時適逢下雨,環境音很大聲,另外是時間的問題,拍攝需要有天氣好及假日兩個要素,安排起來不太方便。
 
提問與建議 陳導演提到因為相機的收音是平均的,所以下雨聲會特別大聲,這堂課是希望大家可以慢慢學習影像,因此不會要求每個人都要買設備,收音的問題在剪接的時候,可以用降噪的功能稍做處理,但並非能百分百的消除,最重要的還是在拍攝現場注意收音,盡量收到完美。
 
影片的構圖上,陳導演提醒要注意畫面,若將受訪者過度放在角落,雖然要留上字的空間,但要注意遠近的調節,不要讓畫面留白太多,會讓畫面失衡;另個畫面則離受訪者太遠,雖然受訪者身後的背景很重要想一起放進來,但因此卻沒注意到畫面的構圖,導演提醒大家整部影片有5-10分鐘,不要貪心的想在一個畫面塞滿所有東西,可以一層一層堆疊、娓娓道來,先好好訪問受訪者,之後在補拍身後的背景,剪接時在與受訪者的聲音做搭配。
 
影片主軸導演建議要選定幾個主角,跟拍他一整天的生活,對他了解的更深入一點,參加社區活動的原因、參加前後的轉變等等,可以利用同在社區之便,常常到選定的主角家中與之聊天,記錄他生活更多的樣貌。
 
 

《薏仁坑的人與情》
拍攝進度與困難
這組拍攝了薏仁坑的公車站牌位置,及一些畫面的空景,在空景上會擔心有太多電線讓畫面很亂;另訪談了理事長的舅舅及媽媽。
 
提問與建議
單純拍景的畫面,收音問題比較沒有大礙,後製時可以配音樂及旁白來處理,但陳導演提醒拍空景的畫面至少要定格三到五秒,否則畫面閃爍太快會無法剪接。在進行訪談拍攝時則要注意畫面的水平位置,可以利用腳架上的水平來調整畫面,過程中如果需要微調,等待一個話題的段落,一直調整移動的話,可能會讓畫面無法使用;在畫面構圖上也要注意,若有些長輩在旁邊,可以跟他們溝通要拍攝來淨空畫面,鏡位可以側邊一些看起來會比較親近,不一定要非常靠近,但至少得要雙方用一般音量說話都聽得到的距離。而組員擔心畫面很亂很醜的問題,導演認為真實呈現現場的樣貌也很好,可以結合街道上人來人往的情景。
 
而剪接師則從剪接的角度分享到在採訪時鏡頭要設定好後再開始訪問,否則可能受訪者講了很多重要的部分都不能使用。導演補充可以在設定時與受訪者閒聊,但還不要聊正式的問題,讓對方放鬆,也準備好拍攝的心情。
 

《頂下城的記憶》
 
拍攝進度與困難
本組訪談了兩位80幾歲的長者,組員表示拍攝時沒帶腳架,因此常常會晃動不小心拍攝到天花板,收音的狀況也不是很好;而組員一起的拍攝時間不足,所以會分開拍攝。對影片的想法為希望能訪談多位長者,將他們的記憶拼在一起,把找出那些同與不同,中間穿插老照片及動畫等素材。
 
提問與建議
在看完本組拍攝的片段後,陳導演提醒在拍攝時如果訪問者的聲音太多,或與受訪者的聲音重疊,在剪接上會有些困難。在影片呈現形式上導演給了不同的建議,可以用章節隔開不同主題,用字卡換場,舉例如太平宮的點滴、一甲子的太平宮等等,可能不同的受訪者會同時談到很多章節的故事,把他們的故事拆開來放在每個對應的章節中,以這種呈現方式來說,假如受訪者說的資訊清楚,不一定需要有旁白。
 
組員因各自拍攝時使用的機器不同,因此影片尺寸跟畫素不同,畫素太小的影片放大後粒子會很粗、畫面模糊,也是在拍攝時要注意的地方。雖組員各自拍攝,也要彼此討論剪接的呈現及影片的主軸,讓拍出來的東西可以統整、合併在一起。
 
以組員的影片為例,剪接師提到這拍攝的攝影機在製造時就是比較低階的尺寸,也沒辦法再透過調整機器改善,但以記錄片來說,如果是要呈現歷史畫面的話,這樣的畫質是還可以接受的。

 

 

 《發於毫芒 懷抱磚情》
拍攝進度與困難
本組拍攝有使用指向性麥克風,但因現場很熱需開空調跟風扇,因此收音還是有環境音的問題。拍攝對象很擅長面對鏡頭,也願意提供素材協助拍攝,之後會在天氣好時補拍受訪者的藝術作品。
 
提問與建議
導演分享到雖然拍攝對象很擅長面對鏡頭,但訪問者坐的位置太靠近攝影機,以至於受訪者的視線彷彿直接在對著鏡頭講話,看起來像在上課,比較嚴肅一點,下次可以與攝影機稍微錯開一點,讓視線更自然。空調、風扇的問題,或許可以與受訪者討論,讓風扇離遠一點,空調暫時關閉。
 
陳導演也提醒大家,訪問回去後要整理自己問過的問題,下次補訪時不要再問重複的問題,會讓受訪者感覺你沒做功課。如果素材都拍得差不多了,便要開始整理,整理後發現有哪些不足再去補拍,才不會盲拍,因為我們往往都只會記得自己想拍的那些,而不知道你沒拍的那些。
訪問的方式雖是你問我答,但要像與他交朋友,不要太過於客套,因為一客套對方也就客套了。如果要一直去訪問同一個人,能不能每次都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一層一層的剝開你的受訪者。在訪問的當下,要打開五感,用身體去感受,如果對方說的話讓你起雞皮疙瘩,觸動到你自己,那個東西就中了,可能就是你要放在影片前頭感動觀眾的。
 
  

潭部落》
 
拍攝進度與困難
與溪洲及小碧潭部落接觸後,決定以小碧潭部落為主題進行拍攝,去了兩次拍攝,訪問了副頭目及部落內的藝術家,發現在部落內可能有不同團體的一些狀況,還在持續了解中。
 
提問與建議
 
陳導演提議或許可以從頭目制度切入,因頭目通常是世襲,但小碧潭部落是民選,這是個特別的點,為什麼他們會願意用民選的方式去選出領袖?改變制度後他們的情感認同為何?可以去追根溯源這個制度產生的原因。
 
陳導演也分享若遇到了兩方立場不同時,在訪談上可以站在受訪者的角度,進到他的立場裡,去聽他們對事情的反應,問問他們要不要為自己說說在這件事情上不滿、質疑的原因,而不是用他的嘴批評另一邊的人,這樣會像是新聞報導。同理雙方,幫他們造一個橋,讓他們產生對話,聽到彼此內心的聲音,要這樣做需要信任感,多去幾次建立關係,用行動展現誠意,再看看後續的狀況如何。導演也推薦傅榆導演的《大家一起照鏡子》、《藍綠對話實驗室》,做為影像的參考。
 

 小城社區守護隊
 
拍攝進度與困難
本組拍攝了訪談、戶外導覽工作畫面、空景,覺得收音會被環境音影響。有些影片用手機拍攝似乎記憶卡轉速不夠,會卡卡的。
 
提問與建議
陳導演認為戶外導覽的工作畫面,因為內容是自然生態教學,所以收音狀況有蟬聲、蟲鳴聲等環境音是合理的,但是除了拍攝講者,也要拍攝一些學生的反應,拍攝講者後畫面直接帶到學生,最後剪接的時候聲音都是可以做使用的。訪談的部分,組員選在大馬路邊訪問,因此會受到來往車聲等諸多聲音的影響,導演提醒大家訪談的地點也重要,在路邊的收音會很難收得乾淨。
 
在空景的部分,導演觀察到各組都較多遠景,較少特寫,因此也提醒大家要遠近景及特寫交互使用。拍攝空景時若覺得收音不好,可以再另外錄音,剪接時再互相搭配。
  

洗衣達人 
 
拍攝進度與困難
本組跟著受訪者到其擔任游泳教練、救生員、演講的場域,捕捉受訪者除洗衣工作外的多元面向,也採訪他的學生與其他工作夥伴。在游泳池的拍攝中,因為是凌晨時分,相機沒有調整好,因此畫面會有許多殘影,又因光線及天氣的問題,讓畫面的顏色偏藍。收音部分,在擔任救生員的溪邊會收進水聲,而洗衣間的工作場域也會有很大聲的機器運轉聲音。
 
在這幾週的採訪中組員發現受訪者更多元的面向,對外展現出的個人特質是擁抱人群、分享生命,但更多認識之後看到他過去人生中的辛苦、內心的孤獨,因此也在思考是否要調整紀錄片的主軸,要不要談論更深的東西。
 
提問與建議
剪接師認為殘影畫面因為是在凌晨,可以在後製時加上5:00am的字樣,觀眾就能夠理解畫面會這樣的原因,是非常自然的表現;另外也建議可以多拍一些空景,在後製剪接過場時會很好用。 陳導演補充到第一次去現場拍攝後就會比較理解工作狀況,之後去可以補特寫或空景等等,在場域中可以使用的畫面。除了受訪者本身的分享外,也可以捕捉他與學員的互動過程。
 
從訪談的片段看到工作場域的其他角色描述主角的面向都蠻相似,因此只要找兩三個就夠了,或許可以找家人或其他人來談他比較內在的一面。內在的東西會讓影片有深度,讓大家看到他翻轉自己生命的力量,外在與內在形象交互堆疊則能塑造層次感。獲得受訪者的信任,使他願意分享生命裡較為艱難的一面,是很珍貴的事情,如果擔心影片使用上會有問題,可以直接跟受訪者詢問及溝通,確認他可以接受的範圍。
 

安坑木工職人
 
拍攝進度與困難 
拍攝了職人劉老師的師母、亂舞藝場的職員及環境。在剪輯上因組員之間對影片的走向有不同的看法,有較多的討論與磨合。
 
提問與建議 
組員拍攝的構圖很好,在畫面上沒有問題,收音也很好,陳導演建議後製時可以訪談搭配磨木頭、鋸木頭的聲音。在剪輯上陳導演提議每次拍攝結束後,也能彼此分享對受訪者的感受,找到共識,在剪輯上也會比較順。若最後組員仍認為彼此風格不同,則可以剪輯兩個版本,讓參與課程的大家一起幫忙給建議。
 
組員拍攝亂舞藝場的畫面是由師母帶領,下次可以再請主角職人老師走一次,內容上要以主要角色的畫面為主,與做木工的畫面相輔相成,其他身邊相關的人則做補述及呼應。透過畫面及聲音帶出職人創造這個環境的過程,要讓發生在場域的聲音合理,就要透過引導職人談論場域、與場域互動。 
 

廖家無死人
拍攝進度與困難
本組已訪問了10多位廖姓受訪者,並持續增加中。在拍攝上遇到講個不停的受訪者,會不知道該怎麼做;有所猶豫的受訪者,就採用邊走邊訪的方式,因此要更認真的想好要訪問的問題。組員分享到一直不停的拍攝,會在過程中發現很多東西一直湧出來,把他們放在一起,影片好像就完成了;在收音上錄音器材調到雙聲道才會比較清楚,若用立體聲的話,環境音會很大聲。在撰寫口白內容時,組員將自己翻閱祖譜與祖先對話的感受記下,做為靈感。
 
提問與建議
陳導演分享到在家族的訪問中或許會獲得一個故事,裡面提到某個人,再去補訪那個人對這件事情的反應,就會產生對話,彼此對對方會講一些東西,以這組的題材來說,不一定需要空景,光是對話就很有趣了。在跟拍的過程,不一定要走在後面,也可以拍正面的畫面,但因為是父子關係,所以以兒子的角度在後面跟著爸爸也可以的。
 
經過幾週的拍攝及創作討論後,接下來各組便要整理素材、開始剪輯,課程也進入剪輯課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新店 #安坑 #紀錄片
    全站熱搜

    c2a3r0e4n5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