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剪接實務2(1071006)
 
以往課程都在下城社區上課,今天特別在國校小客廳,。寶彩姊分享到小客廳前身為新店國小校長宿舍,同時也是他就讀的國小,希望之後能以文創的方式活化使用。在課程開始之前,大家一起在庭院吃午餐,午餐非常豐盛,全都是由寶彩姊及另一位社區媽媽製作而成,他們為此非常早就起床準備,希望透過這一餐給大家滿滿的拍片元氣。
 

大家交錯不規則的坐著好可愛

 
premiere剪接教學
 
今日重點
1、初剪流程
2、新建專案
3、整理面板
4、設定常用快捷鍵
 
今天是第二次剪接課,同樣是由陳心怡導演及陳念慈剪接師來授課,寶彩姊主動說希望能請大家一起看他剪接的影片,給予建議指教,因此播放寶彩姊的影片來做為示範,透過影片,心怡導演提醒大家,空景並非沒有意義的,他是要幫助畫面流暢,因此要放在哪個段落,都是要經過思考的,而非隨意塞進片段中;影像創作者想要透過影片傳遞訊息給觀眾,但倘若觀眾看不到、看不懂,就要重新思考說故事的邏輯,怎麼去跟觀眾交流,因為每一次影片放映不一定都有映後座談,讓創作者可以為自己的作品辯駁,因此要盡量讓觀眾能理解。
 

 
接著由剪接師念慈老師帶大家操作premiere剪輯軟體,老師整理了初剪流程,讓大家先認識整個剪輯過程的順序,而後在逐一步驟拆解教學。
一開始讓大家複習上週學到的開新檔案的流程與設置後,進入到premiere的操作,首先念慈老師先與大家分享,哪些是他較常使用到的面板以及它們擺放的位置跟順序,讓大家先整理一下面板,接著帶大家認識快捷鍵的功能,將premiere的整個面板頁面調整到可以直接開始剪輯的狀態。操作軟體多半大家遇到的狀況可能不甚相同,因此也會有很多時間是老師逐一去協助排除各小組的困難。
 

 
雖然學習剪接軟體很重要,不過在課堂的最後心怡導演也提醒大家要開始整理素材,思考自己的影片內容,希望大家可以在下周上課前交出紙上剪接的腳本,用文字的方式寫出自己影片的分鏡,透過做這件事去想過自己要放哪些影像跟內容,思考後寫下使用素材的理由。畢竟一個影片還是得要有中心思想,剪輯則是一個能把這些想法傳遞的更好的工具。
 

 
基礎剪接實務3(1071013)
 
剪接課來到最後一堂,陳心怡導演及陳念慈剪接師繼續陪伴大家奮戰!
在進入剪接課之前,心怡導演提點大家要有自己是導演的意識,正在完成一個偉大的紀錄片作品,「紀錄片的可貴不是多大多小,而是他的獨一無二。」紀錄片的彈性及空間很大,用它來說自己社區、家鄉的故事,個人與土地的感情是無法被取代的。鼓勵大家不要小看自己,雖然在過程中可能會經歷跟組員的磨擦,做很多繁鎖耗時的事情,但撐過這段時間,在最後一刻把紀錄片交出來,那就會是自己的作品,就會是紀錄片導演的身分。
 

 
另外導演也提醒大家要確認自己拍攝的影片中的授權都沒有問題,因為之後可能會在公開場合播放;肖像權的部份要記得給受訪者簽署拍攝同意書;若是拍攝公開場域時拍到的路人,對方有主動說不同意、閃躲鏡頭就不要再拍他,或主動徵詢可否拍攝;公眾人物在公開場合的資料畫面,則可以直接使用,因為公眾人物本身就有一個被檢視的空間。
 
Audacity降噪軟體
 
念慈老師教大家使用Audacity來為影片降噪。首先要先從premiere中把影片的聲音單獨輸出,再放到Audacity操作。在premiere音軌中,老師通常會在第一軌放拍攝素材的聲音;第二軌放音效、效果音;第三軌則會是背景音樂,要輸出降噪是第一軌的聲音。選擇premiere的文件」-「導出媒體」,在編碼格式選擇波行音頻,在輸出名稱的地方可以選擇儲存的位置,老師建議大家可以開一個取名為降噪的資料夾,專門放需要降噪的聲音檔案。可以在影片剪輯好後再降噪,降噪時以同一批拍攝的影片片段為單位,但不同場域拍攝的影片聲音大小聲不同,分開來降噪能處理的比較細緻。
 
降噪時把輸出好的聲音拉進Audacity,將音軌放大,去辨識波動的最低點,大概就會是噪音,按住滑鼠油標移動拉到要選取的範圍,聽一下是不是要消除的聲音,接著點選噪音抑制,把數值調小,聽聽看聲音是否有變化。完成後匯出選擇的音訊,建議大家匯出wav檔使用,儲存時再開一個降噪成功的檔案,這樣在作業上也比較不容易搞混。將原本音檔與降噪完成的音檔分開放,若降噪後的音檔產生問題,也可以再找回原檔案做使用。回到premiere時可以在第一軌下面按右鍵新增一個空的軌道,把更新過後的音檔放在這,而原本的第一軌保留下來,按前面的M,讓它靜音,之後若有問題可以回來使用原檔。
 

Audacity降噪步驟

 
premiere剪接教學
 
前面有提到要在premiere儲存音檔的步驟,而若是要儲存剪好的影片則是選取「文件」-「導出媒體」,編碼格式選擇H264,老師建議大家在儲存過程就先取好名字,否則到時檔案過多可能會找不到。接著念慈老師為大家示範premiere的效果功能,裡面有許多都是可以用來作轉場使用,最常用轉場效果的是交叉溶解;有時也會用沒畫面全黑只放襯底音樂的片段,當作是一個沉澱緩衝的呈現;心怡導演提醒大家,每個轉場都要考慮影片的情感、內容再來使用。
 
講述完效果功能後,念慈老師以小組廖家無死人的素材帶大家試著進行初剪,為大家示範字幕等可能會使用到的功能,心怡導演提醒大家在儲存影片檔時記得將記憶卡中的整個資料夾拷貝過來,因為有些相機的檔案是會由很多複雜的文件組成,若沒有整個複製,檔案可能會有不完整、缺聲音等狀況。
 

 
最後心怡導演提點大家,不要一直糾結在模仿別人的技術,很多效果該怎麼放、什麼時候放是沒有定則的,技術只是工具,影片的主軸、中心思想才是重點,要有自己的敘事風格,使用學到的技術,去說想說的故事。心怡導演也提到紀錄片某種程度是種定格,受訪者相信我們而跟我們暢所欲言,我們要去幫他們把關;受訪者透過影像跟文字從別人的眼睛看自己,有時看了會有不同的感受,也幫助他再次梳理自己。
 
上完三次的剪輯課,各組也要開始整理自己的素材,開始剪輯,下周上課時要交出初剪的影片,心怡導演鼓勵大家雖然這幾周會非常辛苦,但支持過去最後有收穫的會是自己,這兩三周過去後,可能再也不會有像這樣的時間,是個很珍貴的過程。
 

arrow
arrow

    c2a3r0e4n5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