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變得熟悉的街口跟711

歷經了拍攝與剪輯課,各組要在這堂課發表自己的初剪作品,發表後由同學先提出問題、分享心得意見,再由心怡導演及念慈剪接師給予建議。心怡導演在開始前特別提點大家,今天當同學給予建議時,聽不聽、接不接受都可以,重點是當不同意見彙集在一起時,要思考自己的故事該怎麼進行下去,今天的課程是讓大家提早面對未來可能在或大或小的場地放映時,觀眾會有的意見與回應,不管影片完成度如何都要開始練習面對別人質疑的膽量,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從停滯的狀態往前進。導演也提醒大家不要覺得別人的作品與自己無關,透過觀看別人的作品會學習更多影片拍攝理念方向跟技術,也會反過來幫助自己創作。
 

 
風華再現 小城社區營造生態篇
 
第一組是拍攝台北小城的組別,以小城生態環境及社區內的植物學家為主題。
看完這組我就在內心吶喊,我可以回家了嗎?真的超完整的!
 
提問與建議
大家一致的評語都是這部片很完整,學員沛彤期待可以看到植物學家帶大家參與生態活動的過程,當看見一些較特別的植物時參與者的反應為何,認為這些畫面能夠增加影片的動態感及說服力;學員梧佑建議受訪者的頭銜不用每次都出現,前面介紹過後面就不用再打名字了,亦提問除生態環境外,此片還有想帶給觀眾哪些感受?
 
一人團隊的啟賢導演表示,其實這部片有很大一部分是想拍給社區裡的人看,希望社區的人看到後能更多投入社區事務,之所以取名為「風華再現」,也是展現這地方有一些沒落,在小城中,許多中青年的族群,多半是在外打拼,回家多半就是休息、睡覺,在社區裡比較看不到,但希望這些人可以成為社區發展的主力。
 
因為小城的片子完整度高,因此有更多餘韻可以修得更好,於是心怡導演把它當成範例,從頭開始走一遍細細講解,讓其他學員可以做為參考。
 
開頭畫面的選擇,確認畫面與主述地點的位置與關係
開頭的風景及道路看不出故事主角為台北小城,導演認為無論是要正面或反面講述這個地方,都要主題的清楚畫面拍攝,讓觀眾理解畫面所在的位置,及畫面與影片主軸台北小城的關係,導演舉例自己拍攝社子島紀錄片時,先從房仲業的廣告帶出影片的走向為不同價值的論戰,又或者是希望大家能在之後的影片中看到建商還沒有進到這片土地時的美好,以此來建立社子島的意象,開頭無論是抒情、意象、現實都可以,唯獨要讓觀眾掌握到畫面意義,在影片後面有聚焦小城的空景及地圖的畫面,導演建議可以把這些流暢動人的片段移到開頭做使用。剪接師也認為地圖移到前面,會讓大家可以先建立起對台北小城位置的認識。
 
標題、影片文字注意選字風格一致
在影片標題的部分,使用了兩種顏色與字體,主標與副標之間有一些部分重疊在一起,又字體的選擇上,主標「風華再現」為較為柔和的手寫字,副標「小城社區營造生態篇」則選擇較硬的電腦字,因此會使得風格較雜亂,而畫面中又有車經過,過於龐雜,資訊過多;在特效的呈現上,一開始可以讓標題較為抒情慢慢進來,或是一個一個字浮現,標題後面使用漸暗的特效做得很好。
 
訪談影像跟畫面不用同步,可以讓聲音先出來,受訪者的畫面再出現,讓大家被吸引好奇說話對象是誰。字幕方面,注意不要放太高、字不要太多,因為字幕太高會讓觀眾的視覺被帶走,字太多會讓觀眾忙著閱讀字,反而不會去看畫面,通常12-13字差不多;而字幕通常不會使用標點符號,斷句時就換下一個字幕畫面。上受訪者頭銜的文字時,導演建議跟眼睛齊平,不要蓋過頭,也不要壓到受訪者上;頭銜可以用植物學家、發起人等稱號,比較不會用先生、小姐來稱呼。
 
因這組是拍攝台北小城中的植物學家,因此導演建議可以有多一點植物學家工作的片段,讓畫面更豐厚。拍攝植物學家在介紹電腦中特殊物種的畫面時,可以在提到某些重點時補充照片讓描述的內容更仔細;也可以在空景的畫面中,鋪陳更多有意義、美好的片段,讓影片標題的風華被慢慢堆疊起來。另組員在片尾選用一首比較熱情的歌,與影片的調性較不符,經組員解釋後了解到這是一首對小城特別有意義的歌,剪接師建議可以讓歌詞先出來,讓沒有聽過這首歌的人也可以感受到它的意義;導演也建議目前影片中幾乎沒有音樂,或許可以用這首歌把影片串起來。總結來說,這部影片完整度高,所以可以有更多餘韻做更多的調整,目前比較偏向塊狀的展現,導演勉勵組員或許可以再用更細緻方式串聯。
 

遊子 太陽的眼淚
 
第二組是拍攝洗衣達人的組別,他們在與主角建立關係的過程,發現了他多元的面向,在陽光多彩生活背後的辛苦及努力,因此調整了影片名稱與內容走向。
 
提問與建議
學員提到在影像中有三個人一起講話的畫面,在過程中會比較不知道要聽哪一個人說話;學員啟賢表示會預期要看到洗衣達人的工作畫面,但沒有看到,會比較不清楚他的本業,不認識他的觀眾可能會不知道要說什麼。針對此點小組成員解釋到因為開頭跟結尾還有兩段很重要的影片,尚未放進影片中,因此可能會讓整個故事看起來好有些混亂, 補上後會讓脈絡完整
 
學員梧佑則認為或許可在影片前半段先主要描述陽光、外顯的一面,以主角16歲的分水嶺作為一個轉折,後面再帶出主角情感較濃厚的內在及描述親人的部分。學員沛彤很喜歡這部片的節奏及動態感,認為畫面及情感都很吸引人,但在提到16歲之後突然跳到龍舟隊,中間似乎缺少了某種歷程,感覺可以再去串起彼此的關聯性。
 
心怡導演讚許大家,認真觀看別人的作品,也重新幫作者思考敘事邏輯、各場景間的鋪陳,在此同時也跳脫一般觀眾的角色,成為一位創作者。
 
念慈老師認為主角去找師傅的片段較多是三人聊天的畫面,儘管很多人稱許主角是個很好的人,但似乎缺少一些鋪陳的過程,包括他們之間緊密的關係、對彼此的重要性,有了這樣的鋪陳後,師傅去說主角的好,才會顯現出很重要的意義。串場會感覺有些亂,目前看起來會比較像塊狀的,但可能要看完整的影片才能去看串的方式。
 
心怡導演則提點到每個故事都會有一個主軸,之後才會有旁支的其他東西,如果主軸沒有建立,故事會顯得破碎,人物無法建立,情感也無法鋪陳,雖然很多人提到他的重要性,但因為沒有鋪陳因此觀眾會感覺不到,目前可能會需要調整說話方式,給主角一個定位。前面可以用洗衣服或教授洗衣等比較活靈活現、日常的東西,勾勒出這個人的樣貌,後面再帶出不為人知的一面。導演讚許這組非常認真,花很多時間跟拍認識主角,畫面也拍攝的非常美。
 

木工達人 亂舞藝場
本組以亂舞藝場及木工職人為拍攝主題。
 
提問與建議
學員認為目前的片段都是空拍太長了,還沒有看到主角。組員回答到因為目前還在練習,因此很多畫面還沒補上。
 
心怡導演邀請組員分享再拍攝過程遇到的困難,讓同學們可以給予支持及建議。組員分享到在與小組成員溝通上有些問題,理念上較不同,在技術水平上也較有落差,因此進度顯得有些停滯不前。其他組別成員分享在過程中遇到的掙扎與嘗試解決的辦法,心怡導演也藉由這組的狀況勉勵大家,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會遇到很多困難與挑戰,大家還能夠正面迎戰並持續參與是非常難得且值得敬佩的事情,或許當初來參與課程的初衷很單純,只是想學習說故事或剪接技術,參與過程中會面對一些自己的恐懼,雖然可能會很痛苦、辛苦,但希望大家可以享受這個痛苦的過程,因為大概也不會再有第二次了。這個影像班安排很多讓大家認識安坑及彼此的過程,很多人或許是第一次來到安坑,對社區產生好奇,逐漸了解;課程也設計讓大家以小組的形式擁有夥伴,彼此碰撞互相磨合,指出彼此的思考盲點,看見不同的面向,可以有意見交換、衝突等過程,但不要放棄,這些東西會在大家的心中埋下一個種子,過一段時間後會發現這段時間沒有缺課的堅持有它的意義。
 

廖家無死人
 
本組以組員家中廖姓的特殊傳統生廖死張出發,訪談多位家族成員,試圖釐清文化的關連與
多元樣貌。
 
提問與建議
學員沛彤表示非常期待這組的作品,但因為整個畫面都是定住的訪問,加上還沒有字幕所以會有些想分神,音量的部分也不太一致,時而清楚時而模糊,或許可以在畫面中加入效果,增加趣味性。
 
念慈老師建議在討論某個問題的時候,不一定要嚴肅的詢問或保留問問題的聲音,用較生活化的片段做為開頭,如果順順的串場,也可以讓觀眾明白。另外也好奇片子的主軸及起承轉合的設定為何?組員回答到會希望主要講「張廖」姓氏的故事,在提到其中與閩南及客家文化的關係,中間會以吃不吃雞頭為分岔的插曲,再回到兩個姓氏在飲食習慣上的差別,回溯源頭,結束再鹹甜一半,象徵文化是多元且流動的。
 
心怡導演認為在主題上似乎想要有族群融合的命題,但要如何切回生廖死張的主軸,是需要思考的地方,念慈老師補充到可以凸顯生廖死張的衝突點,讓故事更有張力,讓張廖之間的關係說得更清楚一點,從目前的片段看只能看到一種狀態,比較看不到情感;除此之外,可能也需要再補述單廖雙廖的意思,讓觀眾理解。
心怡導演詢問到開場如何破題讓觀眾清楚知道要說的故事內容,組員表示會再加上口白,讓大家更清楚內容,導演建議開頭可以直接用訪談中有趣的畫面,有時旁白與畫面不一定要搭得太緊,會讓影片比較輕快跟趣味。

 

 

德安社區 銀髮族的生活
 
德安社區發展協會舉辦許多活動讓社區的長者參與,本組捕捉社區活動的畫面及參與長者的心得故事。
 
提問與建議
念慈老師對片子的完成度很感動,認為只要修整一些細節可以更完整,在聲音的選擇上,訪談與現場音都要放時,要以訪談的聲音為主要;開頭專注在描述一位長者的生活故事,但後面就沒有提到他,會比較像塊狀的把每個人的故事講完,沒有連貫,看完後會覺得影片主軸是社區發展協會,所以可能可以要由影片中的每個人去帶出協會的重要性,而不是各自分散的段落。既然主角是協會,建議可以訪談這些長者在協會還沒出來之前他們都在做什麼,及協會出來後對他們生活的轉變,這樣才能凸顯出發展協會對他們的影響與重要性。
心怡導演則補充到凸顯協會的重要性不一定要由理事長本人出來說,可以用別人的話或活動的內容來襯托協會所做的事,理事長可以補述協會的特殊性及永續精神。在剪接上可以打破拍攝的時間序,不一定要照著發生的前後順序剪,可以調整片段位置讓畫面更流暢。
 

薏仁坑的人與情
 
以薏仁坑及境內的焚化爐為主題,拍攝居民對焚化爐的想法,重新發現薏仁坑之美。
 
念慈老師提醒字幕大概一行13個字差不多,超過這個字數可以找斷句,切成兩個字幕;片頭的字壓到畫面的煙囪,建議可以稍微往旁邊移開,字體顏色選用紅色與背景的綠也不太搭配,可以再想一下。
開頭用旁白帶出薏仁坑的由來,隨後又由訪談對象說了一次,有重複的感覺,旁白講的比較深度一點,或許後面可以接續較故事性的片段,或是不要放旁白直接讓訪談對象說明;訪談的畫面中可能也要穿插其他畫面來輔助,比如提到調查數據、污染等,或許可以找找有沒有數據的畫面,或是空間畫面可以呈現出來,如果沒有,或許也可以詢問其他居民對這件事的看法,讓畫面豐富一點,不要都是同一個人在講,打破固定的節奏。焚化爐的畫面只有開頭看到,後面有提到的部分可以再去補拍不同角度。
 
心怡導演認為訪談內容都沒問題,但有點像一個平板的新聞片,好像都可以知道起承轉合,但畫面過於一致,可以再補充多一點環境的畫面,讓大家對這個地方可以有更多理解;受訪者提到薏仁坑廟比家戶數多的特殊事蹟,導演建議或許可以把這12間廟蒐集拍攝,放在過程中當串場,拍出拜拜香火等與人相關的畫面,燒香或許也可以與焚化爐煙囪的意象結合。拍攝畫面時要避免過度搖晃,可以先拍定cut,再慢慢練習拖移畫面的拍攝手法。旁白的部分一人配音就好,目前只有前後有聲音,中間過場有需要也可以補述。
 

部落
以新店溪畔的小碧潭部落為主述對象,紀錄部落生活、文化。
 
提問與建議
念慈老師表示在看完影片之後會對描述的環境感到困惑,對影片主要拍攝地的介紹太少;在技術上要注意訪談影片跟歌聲的大小要調整一致。
 
心怡導演覺得看完會不知道訪談對象是誰,也不太清楚影片中想要呈現的主軸與問題點,希望先整理好組內共識及初剪腳本。
 
發於毫芒 薪傳磚雕
本組以藝術家 陳逢顯老師為主角,拍攝他的創作理念、藝術成就及家庭生活的多元面向。
 
提問與建議
學員啟賢分享看完影片會對俄羅斯及微小書的片段好奇,想有更多的認識。心怡導演也建議或許可以用這些讓人感興趣的面向作為開場、破題。
 
念慈老師認為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影片如何架構,看完影片後會覺得主軸可能可以是情感層面,比如說為什麼會想堅持做這件事,努力達到這個境界,過程中較為情感、深層的面向,可能會比一直說明老師的藝術成就來得吸引人,也才能夠打動觀眾。如何呈現藝術成就,心怡導演分享其實可以用畫面堆疊呈現,不一定要讓受訪者自己仔細說明他的成就,可以思考一下如何透過畫面取代他的表達。
 

arrow
arrow

    c2a3r0e4n5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