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趟旅程是帶著放鬆的心情來的。到壯圍的廍後社區體驗了牽罟文化。

牽罟真的是一件非常有生命力的事情,先由社區耆老們開船到海中央灑網,我們在分兩頭把網拉回來,帶上腰帶將小繩掛在大繩上,接著只用腰的力量往後躺,走到後面在拆開小繩回到前端重複動作,網子越靠近海灘速度跟力量越要施展出來,否則魚就會趁隙而逃,我們便在網子快到時,看到非常多的魚飛出網外,落回水中,等到真的拉上來了,哇,真的有好多好多的魚啊!

社區耆老說我們這場算是漁獲量偏多的,除了大大小小的魚,還有一些河豚。中午的時候,社區的居民便用剛抓到新鮮的魚煮魚湯給我們喝,魚湯用很多薑去除腥味,可以感受到魚的原味,來自大海的味道,但中午真的太熱了,有點中暑的感覺。

 

 

牽罟之後我們還在海灘上淨攤,並順道蒐集下午要進行海廢DIY的素材,在廍後社區漂流木創作也是另一個特色,不過漂流木現是屬於政府的資產,社區在辦活動或使用上也是需要申請的。用海廢創作很療癒,使用的素材不盡相同,每一次會撿到什麼也都不知道,讓我想起小時候會使用落葉落枝創作,那時的真的很有創造力,但因為創作出來的東西被當成垃圾丟掉了,在心裡留下了一些陰影,也很難再找回那時候的自己了,如果說那時候創造力是熊熊烈火,現在是濕透的火柴,只能激起一點點的火光。

 

在廍後社區裡,有個非常特別的漁獅爺廟,這座廟便會串起廍後社區的發展脈絡。廍後社區原來居住的是噶瑪蘭人、清朝開墾的漢人,牽罟文化也是漢人捕魚文化的一部分,到1955年國共內戰,國民政府遷移來台,將大陳島一部分的島民安置於廍後社區。漁獅爺是世代捕魚的大陳島民的信仰,島民遷移時將一尊漁獅爺一起帶來,並在此蓋廟延續香火。

在大陳島生長到六歲後遷移來台的漁獅廟管理委員會陳清桂總幹事告訴我們大陳島民雖然也是以捕魚為生,但因語言不通、廍後的海象較為兇險、捕魚方式與原住地相去甚遠等原因,讓許多適應不良的年輕人、家中支柱在捕魚過程中喪生,留下孤兒寡母,後來蔣經國先生協助安置這些家眷,及輔導大陳島民成為水手、船務員,便有許多大陳島民在出船的過程中跳海前往美國謀生,現在在美國的大陳島民據說有一萬多人,總幹事在描述這段過去時,一時情緒湧上哽咽了一陣,因他的親人也在不熟悉海象的捕魚過程中喪生,總幹事說他們非常感謝蔣經國先生,幫助他們得以重新開始。直到現在每年農曆10/13漁獅爺誕辰,大陳島民會從美國回來祭拜相聚,也會捐款給社區發展協會,社區內還保有一些大陳人回來時可以居住的宿舍,及過去大陳人居住的房屋,但都已荒廢雜草叢生,目前社區內僅剩一戶大陳人居住。

 

 

這些重要歷史故事在時代洪流中被消逝了,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大陳島的故事,也才發現大陳島是當初撤退來台居民中的大宗,歷史不該單一固定,而是要盡量從不同面向與角度去找到最接近真實的故事。無論是牽罟或是大陳人的故事,都讓人感覺到廍後社區的獨特、多元,不同族群在不同的時刻來到這裡,被廍後社區所包容。

壯圍小旅行粉專

延伸閱讀:一日幸福劇本導覽-和興德興炭坑 消逝與存續的礦坑紋理(2018050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2a3r0e4n5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