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課程進入拍攝前的準備,請來紀錄片導演陳心怡老師,來與我們分享田野調查與拍攝企畫的準備,這堂課結束後的三周便是田野調查的時間,每個團隊須於9/8當天進行拍攝提案。
 
要怎麼拍:拍攝撇步
從使用的工具開始,導演提醒大家,在工具的選擇上,可以有錄影機、相機、手機,但盡量要使用同一種工具完成影片,才不會讓影片的畫質前後不一;就算拍攝可以用手機拍,剪接時也不要用手機剪,因為手機沒辦法看到很細微的分格畫面。
 
拍攝時會有大量的影片檔案,因此導演建議大家使用至少128G的記憶卡,並把所有影片檔都存在都一個地方,才不會在找資料時找不到檔案,另外如果可以盡量再備份一次,以免檔案損毀,導演說剪接其實需要資料整理的工作,大量的資料如何歸檔、排列,都是一門學問,在拍攝時便要開始記錄每個檔案的檔名對應所拍攝的內容,陳導演自己則會將這些紀錄跟逐字稿放在一起,並把認為重要的句子做記號,整理腳本時,等於也是先紙上剪接了一次。
 
導演也提醒在訪談的時候,若有聽不懂、不清楚的地方,要馬上記錄下來,等待對方說話的空檔,再補問問題;而剪接時無論對方口條再好,畫面都盡量不要一次超過40秒,主要是要讓觀眾認識他、建立地位,除非是事件跟場景很吸引人,讓人想繼續看下去。
 

導演現場直接用大螢幕投影操作訪談,讓大家更清楚訪談的方式。
 
要拍什麼:主題與企劃
主題方面導演以四個最常見的類別為例,分別是人物紀錄、時事議題、文史脈絡、環境觀察,導演表示人物紀錄是最容易的,找到想拍攝的對象,把他的故事說清楚就好;而時事議題則要花很多的時間找資料做功課,要小心不要做成了太嚴肅的新聞紀錄。
 
書寫拍攝企畫,要用分鏡的概念把故事大綱說清楚,將腦中的畫面轉譯成文字,導演建議大家在平常書寫企劃時也可以以不同字數如500、1000、1500字轉換來做練習,看看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濃縮或可以再深入討論。
 
再者便是對拍攝議題的觀點為何?導演告訴我們,要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就算很激進也沒關係,若過於想要平衡不同觀點,那便可能會失去紀綠片導演的初衷,事前做好準備、找到觀點的佐證資料,才能對自己的主題負責,也要不怕被公開質疑。
 

 
走進拍攝地點:田野調查
田調資料說明:對拍攝主題與人事時地物基本描述與佐證。
 
接下來三周就要進行田野調查,導演提醒大家,田調得要是第一手的資料,而不能只是網路上查到的二、三手資料,要到現場去實地走訪認識。透過田調找到自己觀點論述的佐證,找到對的人,切中自己要談的核心問題。出發進到社區時,要帶著攝影機進去,不一定要馬上開始拍,最重要是讓社區知道要來拍。在田調過程中可能會發現到更適合的主題,或其他有趣的面向,到時候可以再調整拍攝企劃。
 

 
跟誰一起拍:小組確立與提案分享
課程中老師給大家20-30分鐘去尋找自己的組員,以三人為一組,每組最好有導演、剪輯、攝影的分配,有想法的人會分享自己的主題,讓其他還在想的人參考,大致分好組後,各組分享自己初步的拍攝想法及小組內缺少的人才。大家提出的主題有銀髮族、薏仁坑的故事、製茶師、植物學家、新住民、溪州部落等。導演給各組許多實質的建議,也提醒大家要尊重9/8提案,認真準備。
 

arrow
arrow

    c2a3r0e4n5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