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g 21 Tue 2018 14:20
看見暗坑-攝影基礎概論與拍攝實務2(20180811)
- Aug 14 Tue 2018 00:11
看見暗坑-未來探索工作坊(20180815)
- Aug 09 Thu 2018 13:32
看見暗坑-安坑內五庄巡禮(20180728)
- Jul 16 Mon 2018 20:56
看見暗坑-安坑發展史(20180714)
- Jul 10 Tue 2018 14:59
看見暗坑-破冰&攝影基礎概論(20180707)
- Jun 07 Thu 2018 11:16
壯圍小旅行-捕魚人的安身之地 漁獅爺保佑的廍後社區(20180519)
這趟旅程是帶著放鬆的心情來的。到壯圍的廍後社區體驗了牽罟文化。
牽罟真的是一件非常有生命力的事情,先由社區耆老們開船到海中央灑網,我們在分兩頭把網拉回來,帶上腰帶將小繩掛在大繩上,接著只用腰的力量往後躺,走到後面在拆開小繩回到前端重複動作,網子越靠近海灘速度跟力量越要施展出來,否則魚就會趁隙而逃,我們便在網子快到時,看到非常多的魚飛出網外,落回水中,等到真的拉上來了,哇,真的有好多好多的魚啊!
社區耆老說我們這場算是漁獲量偏多的,除了大大小小的魚,還有一些河豚。中午的時候,社區的居民便用剛抓到新鮮的魚煮魚湯給我們喝,魚湯用很多薑去除腥味,可以感受到魚的原味,來自大海的味道,但中午真的太熱了,有點中暑的感覺。
- May 23 Wed 2018 17:52
一日幸福劇本導覽-和興德興炭坑 消逝與存續的礦坑紋理(20180505)
5/5早起參加由信義區公所、信義社大主辦,聚樂邦承辦的導覽活動-和興德興煤礦微旅行,這次一日幸福劇本除了導覽路線,還有展覽及實境遊戲等系列活動,之後也會前往參與實境遊戲的部分!
六合綠地 腳踩著隱形煤渣
「信義區是民國79年臺北市行政區域調整時,由原松山區縱貫鐵路以南與大安區和平東路3段以北地區合併而成,由於區內的信義計畫區為重點區域,所以命名為『信義區』。從臺北市政府一帶多條『松字輩』道路如南北向的松智路、松仁路、松勇路及東西向的松高路、松壽路、松勤路等可知,信義計畫區在規劃的當時仍隸屬松山區。」-閱讀台北491期
講者是王大榮老師,在集合的六合綠地上,老師拿出舊照片向我們說明我們腳下的土地過去曾是大華中學,在信義計畫中為興建市場開闢的三條道路,穿過校區,因此學校於1989年搬遷至桃園楊梅,這段過去在大華中學的校史中也有提到。
「民國六十八年夏,台北市修改都市計畫,為興建市場,
開闢三條道路,貫穿吳興街校區,幾經爭取無效之後,
- May 06 Sun 2018 16:28
新莊社大-聲音鑄造所 聲音故事紀錄工作坊(20180314)
3月中來到新莊塭仔圳工業區,在參與工作坊之前從未聽過這個地方,對新莊的印象是幾次坐公車到輔大找妹妹時,對一路上近似卻又自成一格的街景與氛圍感到好奇。
上課的地方是在工業聚落中的一座三合院裡,據說三合院為呂家人所有,後來住庭院中間的呂家人搬遷,便將其開放做為社區舉辦讀書會、工作坊的地方。
工作坊由新莊社大舉辦,第一次的課程為芸安的聲音採集課,也是多虧芸安,我才獲知這個工作坊的訊息。芸安分享了他採集聲音的經驗與作品,解釋聲音的概念,亦提供聲音的文本供我們參考。在芸安作品城市聲音第一號旅程版中,他運用不同種類的聲音,包括飛機、喇叭聲或叫賣聲,以故事性的方式串連起一個旅人從搭飛機,抵達目的地後在旅途中發生的事,及最後離開再次搭上飛機的過程。
- Apr 18 Wed 2018 18:06
說故事工作坊–沒有停下來的時間,做就對了(20180418)
今天下午亂入師大台史所的活動,余懷瑾老師的說故事工作坊,是個非常美好的下午。
在瀏覽台文史研究所的網頁時看到的資訊,對主題很有興趣,出發前看了老師在TED的演講,對其所講述的故事非常有感觸,更加深了我對這堂課的好奇。
不過剛到的時候還是很緊張,一來是我是一個亂入的人,僅憑著網站上一句歡迎各界踴躍參加就來了,不知道會不會被趕出去,二來意識到這是個「說故事工作坊」,顯然會有一些互動,不過正式開始沒多久,我就知道根本不是一些互動,是全面啟動(?
老師用幾個故事開場,再帶出她的經歷,一次一句都鏗鏘有力,故事的柔性與條列式的經歷結合成為了一次的印象深刻。
從老師的話中雖然隱隱約約有猜到好像會有一些競賽的部分,但還沒猜完,就直接進到下一個環節-分組!我差點沒嚇死,這個教室裡唯一不被認識的人大概就只有我吧,竟然要分組,所幸老師是以隨機報數的方式分組,我也沒有太多的時間驚訝,因為就要直接開始小組分享自己的故事了。
在課程之前台史所的同學都有準備三分鐘的故事交給老師,但我並不知道這件事,於是就臨時想了一個,其實我並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人,而是我沒有記下這些故事,應該說我沒有有意識的把他們整理成可以分享的故事,我一直想要重新書寫我的生命故事,把那些對我有意義的事情再爬梳一遍看看現在有什麼轉變,或是在我的生命中留下哪些印記。整理經驗是說故事之前一件很重要的事,尤其對我來說。
老師在工作坊裡播放了她的TED影片,雖然看過,但再看一次還是感觸很深,而且這一次我也看到,老師在故事裡將感性的事用理性的方式陳述,因而讓人更能感同身受,更能接收到講者所要傳達的理念。
- Mar 23 Fri 2018 19:53
野草工作坊-城市可食野草導覽 與植物的生活對話(20180318)
好像是在活動的同一周,在臉書上看到可食野草的導覽就覺得一定要參加!常常參加活動都會被問說為什麼想要來,每次都很認真擠出一些冠冕堂皇的話,其實很常就是一個感覺,看到主題、文宣或圖片,就覺得這講座也太棒了吧!這不就是我的講座嗎?好想去啊!這種無可言說的想法。
當天天氣非常好,從中正紀念堂捷運站要走到臺博館南門園區的路上,一整路的施工,這種大型機具的施工加上強力的太陽,感覺像回到了去年五月的香港。
第一次來到臺博館南門園區,今天導覽的講師是謝傳鎧,也可以叫他米屋,曾在貢寮狸和禾小榖倉深耕多年,也曾到越南做過植物採集,現在則在花蓮東華大學工作。
一開始米屋先提醒我們節氣對植物會有的影響、與耕種的關係,3/18當日靠近春分,季節開始走向春天,因此最近看到的也會是春天的野菜、草。也不是不知道節氣、季節,但會忘記或者是不會將它與生活或周遭的植物做連結,也藉此拉回對生活環境的敏感度。因為主題是都市可食野草,米屋也說通常在都市中的種植會刻意排除有毒的植物,大多見到的植物多半是安全的。
米屋事先準備了一些植物,他讓我們揉捏雞屎藤來聞味道,他提到會有人使用雞屎藤來做草仔粿,做出來的會比較深色,而一般最常使用的鼠鞠草,做出來的則會較為草色,另客家人則會使用艾草來做草仔粿,也是偏草色,從上述植物中可以發現他們都有同一個特質就是會毛毛的,因此米屋說如果上述的植物都沒有的時候,有人也會使用同樣特質的桑葉來製作。不過我不太清楚也有點好奇為何一定要毛毛的植物才能做草仔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