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153月,
曾被迫成為慰安婦的238位婦女,
僅剩53位在世 ,
 
無數受害者未獲正式道歉就離開人世,
至今仍受戰爭與暴力所苦的人,
我們銘記在心。」-《雪地裡的擁抱》

 

 

天氣轉涼的傍晚,在夜晚覆蓋的閱樂書店,隱約還能從窗戶縫隙中看見外頭的微光,一群人一起在這裡看了雪地裡的擁抱。

這篇文章不是影評,可能會有我的一點心得,或著寫著寫著就寫到我自己去了,畢竟這也是我開始寫部落格蠻大的原因,有些事情我只能透過書寫來釐清。

一個人的旅行或電影,除了擁有極大的自由,還恍若你擁有了整個戲院的陪伴,不黏膩、不遠不近,無需為誰負責也無需改變什麼。我相信有些人是很確定自己是誰,對自己充滿自信與穩定的頻率,因此無論他們是獨處或是與朋友相聚都能夠自在的展現自己的樣子。但我似乎還沒到這個境界,我很享受獨處,但如果我跟別人在一起的時候,也能像獨處一樣自在,也能展現自己,但也接受別人的樣子呢? 我總覺得接受別人的樣子和展現自己的樣子之間對我來說有些重疊的衝突,當然,我也還沒能夠穩當的呈現實心的自己,但我漸漸畫出輪廓了。

才剛寫完阿嬤家的網誌,剛好又看到這部電影的特映,便前往參與了。因為這是一部電影,雖然他刻畫的是歷史事實,但他仍是一種創作,因此我從一開始就沒有設下防線,任憑我的情緒釋放,期間有好幾次都是椎心之痛,也有好幾次我想起了那些在蘆葦之歌、阿嬤家的真實存在的阿嬤,當電影演出那些片段,而我想起了阿嬤們是真實經歷了這些,感到心碎。

 

其實在看蘆葦之歌的時候,當我開始感覺到難過、想流淚的時候,我很用力的忍住,我問自己,這眼淚的源頭是什麼,我看著阿嬤們無私的分享自己的故事,面對自己的生命,我覺得我可能沒辦法完全同理他們受過的傷與痛,因此倘若我的眼淚只是來自某種同情,廉價的同情,那我便不允許自己流淚。我很感謝阿嬤們願意分享並留下影像及故事讓我們能夠了解這些歷史記憶,及阿嬤們的生命故事,因此我會希望自己能夠更為尊重更為重視這份心意,於是在看紀錄片時,我並沒有完全釋放。但這些悄悄積累的情緒,當我在看雪地裡的擁抱時,全部都釋放了,直到電影播畢,書店的燈打開時,我的情緒仍然滿溢著,止不住眼淚。

 

雪地裡的擁抱,韓文原名為눈길,英文為Snowy Road,都是雪路的意思,那一條漫漫的雪路是兩位女孩的出口,雪的冰冷與棉花溫暖的意象,在某些時刻交會重疊,或許雪路也有出口及溫暖的路的意思,而中文翻譯把那個溫暖化成了擁抱。

 

這部電影非常細膩但又不煽情的刻畫的成為慰安婦的兩個主角所經歷的一切,及彼此之間的情感流動與轉變。兩位非常年輕的主角也將這些複雜而多元的情感表達的很真摯,我感到很佩服。在電影中也看到很多之前聽導覽及看展覽得知的歷史事實,包括慰安婦多半是受到誘騙擔任其他工作或是強制綁走,而那些綁走他們的人有一部分就是自己國家的人;以及在當時為了節省資源保險套必須重覆使用,而慰安婦必須自己清洗用過的保險套,電影中所呈現的保險套也復刻了當時的樣式,讓電影更顯真實。

再參觀完阿嬤家展覽後,再看雪地裡的擁抱有更多的觸動,而在這些觸動之後又會想在到阿嬤家去,在展間靜靜的與阿嬤們對話。也會想再進到電影院看一次這部片。

延伸閱讀: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相遇生命漩渦 感受堅強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2a3r0e4n5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