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近藤麻理惠著
好像是在要跟工作告別的那段日子開始,我有種想要好好整理家裡的衝動,其實平常只要放假就會很想整理家裡,但是怎麼整理似乎都整理不好,有種看不到盡頭的感覺,總覺得在整理上遇到了瓶頸,於是就上網搜尋有沒有這類相關的書,看了這本書的簡介後就非常想看這本書,輾轉跟亮亮借到了書,就開始邊讀邊整理。
從台北到台南,透過這本書讓我整理了許多我本來可能到不了,或沒有勇氣整理的那些櫃子或心裡更深的地方。因此也很想記錄下這一次大整理的過程,還有喜歡這本書的地方。
我認為這本書可能會從三個面向吸引到不同取向的人,一是實用的收納方式,二是細膩的人性觀察,三是靈性的對待物品的方式,對我自己而言,影響我最最最深的是第二點,以下分幾個段落來分享這本書。
整理前要先了解的事
就整理方法而言,作者主要提出的觀念如下
1、整理最重要的兩件事,丟東西、決定留下物品定位。
2、一口氣短時間完成,先丟掉再想收納。
3、以物品類別進行整理,同類物品不要分散收納。
4、以直立方法收納。
整理是節慶,不該每天做
「房間並不會自然就亂成一團。是住在裡面的自己把它弄亂的。有句話說「房間的混亂就是心情的混亂」,所謂亂成一團的狀態,代表的就是物理現象之外明明大有問題,卻被眼前亂七八糟的感覺所矇騙的狀態。
作者認為是因為逃避現實才弄亂,若你待在整齊的房間反而會感到心神不寧,那就去面對你的感受,如此一來心底真正在意的問題就會浮現。當所有整理結束後,就會被迫面對一直逃避的問題!
沒錯,每次有某件重要但想逃避的事情時,就會先做其他事,而整理又是在所有事情中對我來說最容易開始的,我也有意識到自己在逃避那件真正該做的事!而這其實是對於人生前進的路上一個很重要的發現,只是觀察到後我沒有更有意識的去理解這件事。進而勇敢地去面對人生真正的問題。
作者將整理分為「日常的整理」跟「節慶的整理」,前者是指東西用完後,放回原位;後者是指一次做完的大整理。在大整理之後,剩下的指示日常中的放回原位,以及新的東西決定定位如此而已。
明確想像出自己「在整理好的房間裡生活的樣子。」
在丟掉之前先思考你想藉由整理得到什麼?思考整理的目的,思考理想的生活。「最好思考要具體到能夠明確想像出自己『在整理好的房間裡生活的樣子。』」
我的理想生活狀態或許是在陽光或香氣中醒來,有著可以大口呼吸的新鮮空氣,梳洗之後喝一杯熱茶或水,開始早晨的保養,依心情選擇妝容,還有要穿的衣服。
晚上可以有時間好好看書,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筆記方法。
做一些簡單的核心運動,讓身體更緊實。
晚上睡前,可以安穩的以舒緩膏或乳液和自己的身體對話。
偶爾可以晚睡一點,喝一杯好喝的梅酒,幸福放鬆的入睡。
「不斷追究自己理想生活的為什麼,就會發現最終都是為了讓自己幸福。聽起來似乎是非常理所當然,但現在自己再一次思考、理解,說服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事。」
開始整理時,與家人、同住者有關的事
「當你想要指責別人哪裡沒整理好時,就是自己的整理工作已經開始鬆懈的徵兆。」
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點破,可以感覺到作者也是一個細膩的人,他時常能夠將整理連結到細微的心理狀態,讓整理不只是整理,也是回顧生活與自己的重要過程,是讓我覺得很受用的地方。
做你想做的事情,如果那是你真正想做的,但雖然你覺得這是好事,也要尊重別人擁有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過去生命經驗裡,當某些人用一種近乎強迫的方式來希望我成為怎樣的人,參加怎樣的活動時,反而會讓我感到懷疑與不安,甚至擔心那些人,如果真的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著那麼多的把握與自信,就無需非得要身旁的人一起加入了,而是自己會非常清楚這樣做是對的,這段話讓我重新反思了自己的生命經驗裡或不小心強迫別人而不自知,或被強迫而不舒服的經驗。
別把自己不要的東西送給家人,「我做的事不過是表面上裝做好意,實際上是把丟掉自己東西的罪惡感推到別人身上而已。」
作者提到如果自己不用的東西家人可以有效利用,並非壞事,因此可以在整理前問問家人,最近有沒有打算要買的東西,當整理途中發現適合的,再送給對方就好。這部分我有很努力執行,真的不好的不能用的東西,就丟棄,在整理之初,妹妹說他需要筆記本,因此在整理過程中拿筆記本去詢問他有沒有需要,除此之外我試著不要拿東西給家人。
透過物品跟自己對話
當你認真整理時,雖然稱不上是進入冥想狀態,但會產生一種平靜與自己面對面的感覺。因為鄭重其事地與自己擁有的物品面對面,一一地去感受是否心動,或有其他的感覺,就好像是透過物品跟自己對話。
作者提到要對丟不下手的物品說謝謝,作者說每一件物品都有他來到生命中不同的任務,比如雖然很新卻很少穿的衣服,他的任務可能是「讓你發現這種衣服原來不適合自己。」,因此可以去思考「雖不心動,但就是沒辦法丟掉」的東西,他的任務是什麼,進而會發現很多東西都已經完成他們的任務了。
另外在第二章中作者有提到不介意在整理的時候放音樂,反倒比較建議在早上開始整理,與其以節奏協助整理,不如借助空氣感的力量,雖然我看到這段的時候,有努力想要這樣試試看,可是我整理的時段都還是會以下午接近傍晚的時刻,如果是在台南的家,那時候會看到天氣漸暗,有時還有非常強烈的夕照,這種暖黃的顏色讓人特別感到溫暖。不過缺點就是如果整理不完,就會在晚飯後一直整理到半夜。
開始整理吧 理性與感性手牽手的實用整理法
作者在第一二章也有都稍微提到他的整理方式是以物品類別進行整理,這樣才能掌握現有物品的數量,將同一類的物品集中後再一口氣判斷要留下或丟棄,而第三章他則是更加完整的闡述整理方式的細節。
「順利丟掉東西的基本順序」如下:一開始是衣服,其次是書籍、文件、小東西,最後才是紀念品。
衣服
首先是衣服的部分,這裡又細分成內衣褲、褲子等等,作者提醒要小心不要把不再心動的衣服變成家居服,「家居服不是要給別人看的,......正因為如此,才更應該換上最讓自己心動的家居服......」
我只截取到這裡是因為後面作者說的我就不認同了,作者確實是整理方法的翹楚,但他偶爾會在每一篇章快結束的地方以「順帶一提」、「據說」的方式來分享一些他對性別、生活方式的看法,而這些看法有時對我來說是帶點偏見的。
舉凡在家居服篇章的「最糟糕的就是,在家時穿著一整套運動服。....如果整天都穿著運動服,自然而然就會變成一個適合運動服的女生。」而這兩句話作者還特別用粗體字呈現,似要像他其他強調的重點給讀者一個當頭棒喝,但這裡我無法認同,接著作者提到「家居服對男性自我形象的影響,與女性相對比較小,所以男性似乎不需要像女性那樣擔心費神。」「也許各位不知道在家總是穿著運動服的單身女性,房間裡總放著仙人掌的盆栽。我覺得身為女性,比起在房間養仙人掌,擺上花朵來妝點房間不是更好嗎.....」極有可能作者是參考某些研究資料之後才寫下這樣的言論,但他在書裡並沒有提出可信的證據,因此看起來比較像是他個人的生命或社會經驗構成的主觀想法。
這邊就得要提到我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思考著,這本書的書寫對象本身是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作者也曾提到在他創業初期他的客戶多半是住在東京的單身小資族女性,因此在書寫的過程中作者就是在對那些價值觀相像的對象說話,因此他的意思可能只是說不要穿的太休閒太舒適,又或者在日本「運動服」是單只某種服飾也說不定,作者可能不是針對喜歡運動的族群,但仍有許多很好看的運動型服裝,還有穿起來很好看的人,他們不一定是男性或女性,這牽扯到穿搭風格,與各國不同的流行趨勢。作者對於性別有非常明確的價值觀,所以儘管性別並不是書中主要的議題,而只是以簡短幾句話,不定時的散落在各個整理篇章的文末,依然還是讓我感到印象深刻,特別點出來討論。
「其實衣服的皺摺之所以顯眼,並不是因為折疊次數的多寡,而是取決於被壓到的折痕深淺。」
再來作者花幾個篇幅在介紹怎麼摺衣服、襪子等的收納方法,因為我是先整理到一半才去借這本書來看的,在看書之前我已經在網路上找到一些折衣服的方法,將衣櫥整理得差不多了,大致是跟作者書裡蠻像的方法,但我一開始還有在衣服上放一張厚一點紙,如果紙的大小一樣摺起來就會是一樣的大小,像作者說的重點是「折好時必須變成一個光滑簡單的長方形。」
像這裡:https://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16/12/23/marie-kondo/
書中也提到衣櫃內部吊掛時的收納順序心法,不過我沒有照著做所以就不分享(任性),真正讓我比較有感覺的是,作者提倡不用換季的收納法,「無論當季或過季的衣服都整理成隨時可用的狀態。」因為換季往往很麻煩,而且現在天氣變化很不一定,說不定冬天很熱,夏天也有需要穿長袖的時候,當然作者十分提倡與物品的對話,他認為衣服一直被收藏在衣櫃深處會讓它看起來較為鬱悶、衰弱,有點像一直沒穿的鞋子反而比較容易壞的感覺,物品要被使用才會朝氣蓬勃,延長使用期限。
書、文件
這觀念在接下來分享書的收納時,作者又提到了一次,「在選擇東西是留是丟時,最好先把它們從收納空間裡拿出來叫醒。……透過物理上的移動,讓它通風,給予刺激,就能清楚地喚醒物品的意識。」雖然我被這本書打動的是作者總將整理方式連結到人的慣性或細緻的情感分析,但作者很重視與物品的靈性交流、心動關係也是本書的重點之一。
作者也再重申了「任務」這件事,對於書的整理法「即使是別人推薦的書,或是一直想看的書,只要錯過了閱讀機會,就趁此時徹底地放棄吧!或許買的時候你的確想看,但到頭來這種書的任務就是告訴我們,沒有讀的必要。讀到一半的書也不需要讀完,因為這種書的任務就是讀到一半。」
「時效是書籍最重要的元素,與它相遇時就是該讀它的『時機』」
在邊看這本書邊整理的過程中也發現,原來我是個過得這麼幸福的人,我是一個有選擇權的人,是個可以選擇要對自己生活的環境斷捨離的人,其實多少會感覺到一點羞愧,整理出越多用不到卻很新的東西時,沒辦法像作者說的那麼果決的丟掉,而是不停的反省自己是不是太不深思熟慮的面對自己幸福地擁有著的每個選擇,因為資源太多了,所以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雖然一開始很期待作者所說的大整理完之後,那些真正的人生議題就會浮現,但邊整理時其實就慢慢地反思自己與生活的關係。
另一方面是跟過去告別,我有點喜歡這個概念,但仔細想過之後發現這其實與我一直以來的習慣有些相互矛盾,要說我是活在過去的人可能也不為過吧,雖然一直想要活在當下,但過去經驗的畫面總是在各個不同的時刻,在每一個不小心的縫隙裡竄出,不過消化作者的概念之後,我找到一個可以嘗試的平衡點,那就是跟過去曾經成功的經驗告別,不要以念舊之名,留著那些不會再回來的回憶,我發現那些回憶之所以沒有過去,是因為我一直抱著他們總有一天會再回來的希望。
我總是以自己的反省能力為傲,一直覺得透過不斷地反思過去生命的錯誤,讓我得以跨過一個又一個關卡,完成不同的生命議題成為更好的人,卻因為這份驕傲,讓我沒有發現還有像鬼魂一般、過去的成功經驗綑綁住我。
在過去議題浮現的時候思考,但是要放下過去的美好,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啊,這四個字總是非常難做到,或許還是要不斷提醒自己。
在這過程中,我在記事本上寫下
「我在想,如果每天都很認真的去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是不是就不需要總是那麼用力的想留下每一個即將變成過去的瞬間。如果我能把現在就活成永恆。」
「從結論上來說,整理文件的基本原則就是『全部丟掉』」
作者認為文件除了「現在正在使用」「近期內都會需要」「需要一直被保管」之外,都不需要留著。他建議在家裡特別設置一個文件的「待辦專區」,用一個可以直立的收納盒(作者非常推崇將物品直立)裝起來,並定期整理丟掉過期的文件;如果是像雜誌簡報、筆記心得這些,則可以用資料簿整理成像書籍一樣容易閱讀的方式,才有保存的意義。文件看似一張兩張,但整理起來會發現其實佔蠻多空間的,而且有很多都是以為會在看但不會再看的文件。
「這是我最近的感覺,就是手邊不存放過多的資訊時,對資訊的敏感度反而會提高。也就是說,會更容易發現對自己而言必要的資訊。這也是客戶和我分享的經驗,尤其是那些丟掉大量書籍和文件的客戶。」
「我認為人們就是因為手邊隨時都有資料,所以才不付諸行動。」
這一段話雖然沒有被作者重點標示,卻比前面傳授的物品的任務對我來說更受用,當我要送走一本書或過去曾經寫下的筆記時,我會告訴自己如果丟掉後我真的需要的話,我會去找資料的,沒必要留在身邊而其實並不會看。留下那些曾經用過的教科書,也不能代表自己就擁有那些教科書裡面的知識,或許到頭來追求的只是一種安全感也說不定。
或許就是擁有的資源太多了,才看不清楚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因此我希望自己可以在往後的人生中,過上最適切自己的生活,用最簡單的方式過生活。
紀念品
「紀念品.....就是充滿許多紀念、回憶,『過去曾經心動的物品』。所以丟掉這些東西時,似乎就覺得連重要的回憶也都將遺忘。」
沒錯,像我這種一直自詡為感情豐沛,重感情的人又戲劇化的人,每次整理的時候遇到過去的回憶,就會拿起來重新陷入回憶一次,彷彿跳進一段段不同的劇本中,再經歷了一次起承轉合,或許也是這樣的性格,讓我整個人生負擔很重,因此要整理小東西、信件、禮物對我來說真的是很難。
在這個段落裡最讓我有感覺的一句話是「千萬別把老家當作紀念品避難所。」有老家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是把一些紀念性的或是用不到的東西一直送回去,等於是讓物品堆積在家中,那麼對真正有住在裡面的人或許是不太公平的,寫到這裡突然想到過去和一個朋友聊天時曾經聽他分享與實習夥伴一起訂定人生的目標跟夢想,有些人想要40歲環遊世界、開一間屬於自己的店等等,聽完之後我說「感覺這些,其實都是現在的夢想。」在整理的過程中,我發現當自己會想要將東西整理收在看不到的櫃子裡,或是寄回老家時,可能就是因為那些東西「現在的我」已經用不到了。「空間的使用不該是為了過去的自己。」把用不到的東西收起來,可以說是念舊、捨不得丟,也有可能是無法讓過去離開,無法放手,無法正視現在的生活。
說是魔法也不為過的細膩觀察
在這本書裡面比起那些實用的收納方法,對我來說更讓我感到心動的是作者總能將整理結合到他對人生、人性的細膩觀察,讓整理這個概念被深化。
「擁有什麼東西,就等同於你的生活態度。」
「整理的魔法,開始對自己的判斷有信心。」
作者在整本書中也時常提到透過判斷留下與丟棄的物品,會塑造出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價值判斷標準,由此建立自己獨特的生活品味與態度。進而也能更果斷的做出人生的決定。
「無法丟東西最重要的原因其實只有兩個,那就是『對過去的執著』和『對未來的不安』。」
非常用力的舉手,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是對過去放不下,也很愛想像未來的人,但從來沒有將這件事直接連結到擁有的物品身上,如果以留在身邊的物品來看,應該是對過去的執著影響我比較深,把這件事點破,對我在整理上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整理時會很清楚知道之所以無法丟掉某個物品的原因是因為放不下過去,在看透自己感性面之後,就可以用理性來判斷物品的去留。
「因為看不清對自己而言必要的東西,或是自己追求的東西,所以才更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許多不需要的東西,讓自己無論在物質上或精神上,都不斷被不需要的東西所淹沒。」
「不必到遠處去尋找,也不必買新的。只要真心地面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減少不需要的東西即可。」
這讓我想到《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一心想到遠方去探求夢裡的寶藏,卻在花了許多時間與力氣之後,發現最珍貴的寶藏就在原來的地方。
不知道從幾年前開始,我就一直在尋找一種可以讓自己煥然一新的方法,我參加了許許多多的活動,嘗試了不同的方法,在找尋一種能像脫皮一樣蛻變成不同樣子的方法。一直沒有找到,後來也明白了並沒有這樣的方法,但總還是很希望自己可以改變,這一次自然而然的開始進行整理,或許就是一個契機,讓我不再是向外探求,而是向內踏實地走。
「透過物品,去面對自己對過去的執著和對未來的不安,就能看清楚對現在的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東西,然後價值觀就會變得很明確,今後面對人生選擇時的猶豫自然就會減少。」
「就是透過不斷地丟東西,就不會想再把判斷的責任交給別人。」
面對現在這個當下,為自己的生活環境還有人生負責。
與過去面對面的不適感
「我自己也在丟東西的過程中,好幾次與自己的過去面對面,體驗了恨不得想找個地洞鑽下去的羞愧與後悔。......即使如此,東西存在是不爭的事實。東西之所以在那裡,就是自己選擇所造成的結果,不能怪別人。最危險的是,明知這些東西存在,卻裝做沒看見,彷彿像否定自己的選擇一樣,粗魯的把東西丟掉。」
在還沒讀到第五章之前,在整理過程中我經歷了無數次對自己的失望,我怎麼會買這些東西呢,怎麼當初會這樣選擇?諸如此類的念頭不斷的自我攻擊,有時候還因為這樣的念頭提早結束了當天的整理。而讀到這裡的時候,感覺原來我不是孤單的,連作者也會有這樣的感覺,所以我也要好好的原諒自己。
雖然面對會不舒服,但不面對不代表不存在。踏出那一步至少往前走了。
「經過整理、物品減量之後,自己在生活中重視的是什麼,還有價值觀,都會變得一目了然。並非是要一味地追求物品減量、有效收納,而是要去嘗試用心動的感覺選擇物品,並學習用自己的基準享受生活。我認為這就是整理的奧義。」
作者認為當你將物品減量時,你會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擁有的物品數量,當你因為沒有囤積品將某些東西用完時,你也總能用現有的東西去找到解決辦法。
另外就是當你對家裡擁有的物品都瞭若指掌時,找東西便不用翻箱倒櫃,可以很明確的知道「就是沒有」,「這個因為不需要尋找,進而減輕壓力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確實對我來說當找不到東西時,會耗去很多能量。
結語
其實作者另一個提倡的重點是與物品之間的交流,感謝物品、房子為我們的付出,作者會與它們進行對話,這部分也算是本書的重點之一。另外也有提供許多收納的小撇步供讀者參考。
這次的大整理我丟掉了很多東西,也終於整理了過去的信件,雖然我還沒有辦法那麼徹底的放下某些紀念性的東西,但我仍審視了自己擁有哪些東西,其實只需要哪些東西,我的生活確實有些不一樣。
我只大致分享了書中有感覺的地方,看完書也不會大變身,但是如果開始擷取你喜歡的觀念來整理家裡的話,說不定會有一些微小但令你感到開心的轉變。
最終,希望大家都能過得幸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