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二堂攝影課程,一樣是由吳靜怡導演授課。
在班上可能只有少數的人有拍攝經驗跟技巧,很多人都是從零開始,像我對影像只有自己拍一些影片,練習剪過一次,其他的攝影概念一竅不通,完全沒有學過, 所以老師其實很著重觀念的塑造,讓我們先有一些正確的觀念,上一堂用影片、照片作業 讓我們可以學會分鏡的概念,這堂課則是從透過檢討作業再更認識分鏡這件事,導演也分享很多拍攝會遇到的問題、執行上的困難,還有身為導演要有的一些思考方式。
 
「對自己的作品負責」
一開始導演跟我們說,他有跟工作室討論要不要在這個課程結束後,再開設進階班,他希望就算這個課程結束之後,大家還是可以持續自己練習,不要讓自己只維持在七分熟的狀態,要對自己的作品負責 如果任何課程都抱著隨便學學的心態,那學什麼都不會成功,越去做會越成功,但導演也特別跟說「大家要健康一點」(導演幽默的口頭禪),因為紀錄片是不會賺錢的,不可能一開始還在練習階段就要全職靠紀錄片生活,而是要一步一步來,慢慢讓它熟成,如果目標太大一步都走不出去,有不懂的地方就去請教別人,任何一行都需要靠時間累積。
 

 
拍攝手法
導演用自己拍攝的影片來教我們拍攝手法。由遠到近的分鏡帶出故事,從影子、葉子、窗戶到病床,看照片的畫面搭配主角開始說故事的聲音,導演透過這一段畫面讓我們知道不一定要看圖說故事,如果講到什麼就出現什麼會太直接、太硬,營造氛圍也是很重要的,透過隱藏的鋪陳讓觀眾感受,所以主角在說故事的時候,畫面是在看照片。
 
音樂很重要,導演分享當時拍攝時主角邊滑照片邊唱歌,後製把聲音延續在前面做使用,對現場的聲音要有敏感度及要知道後續如何使用,訪談時可以聲音繼續但畫面跳轉,這樣可以包進很多段聲音,讓聲音變得很順。聲音可以先於訪談畫面,等到訪談者有一段完整的描述再放影像,聲音換段的時候搭空景,讓好幾段影像或聲音合在一起。
 
訪問注意事項
-訪問用眼神回應,避免自己的聲音被收錄
-訪問時講清楚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
-一邊訪問一邊紀錄要補拍、補問的問題,再找適當的時間問
-有些時候允許受訪者岔題,可能會讓他講出更重要的東西
-受訪者有一些小出槌也沒關係,要放過自己,接受會有些不完美。
 
拍攝的畫面上要留白來放文字,而文字要如何放得清楚明白,有主有副,也是一門學問。
因為主角是一位生病的人,所以在拍攝上盡量不要打擾他太多,讓他能夠放心的說,所以導演在後製的時候直接把鏡頭放大縮小來補足畫面,另外也沒有打光,而是把窗簾拉開,讓光自然透進來。
 
運用空鏡頭來做轉場、換場,例如:人物訪談的換場,用藍天開始,畫面拉下來是海,導演特別提到這個拉、移動畫面的時候,如果不順會讓人想起有攝影師這件事,要讓人盡量投入影片,不要被攝影影響。導演也分享紀錄片其實是很難事先想好怎麼分鏡,所以在拍攝空鏡頭的時候就要一組一組的拍好,抓緊用分鏡說故事的概念,到不同場域都好好拍攝,抓空間的感覺跟氛圍,像在海邊就好好拍海邊看到的東西,當時拍的意義可能不是這樣,但反映在觀眾心裡會不一樣。分鏡會讓觀眾看得不那麼累,拍攝時多拍一些分鏡在剪輯時會多一點選擇。
 
導演也分享一些接案時的觀念,要做創作可以自己做,接案時要考慮業主的需求,但要有膽量告訴對方,自己專業上的建議,如果告知後對方還堅持就做吧。
 

 
分鏡作業檢討
第一次攝影課後我們交了第一個分鏡的作業,這次上課導演花蠻多時間幫我們檢討作業,檢討之前導演先給大家打預防針,希望大家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不要害怕作品被講,要在錯誤中學習,也說其實只有1-2個人有真正理解分鏡。
 
檢討紀錄
-張數太少
-不夠遠、不夠近,畫面太差不多了,差距不夠大
-要注意環境跟人的關係,大家若害怕拍陌生人,可以拍側面或背面
-要注意光源
-用外部觀點看事情會比較危險,不能只帶著自己的詮釋看社區,還是要認識當地
 
檢討完作業其實對認識分鏡幫助很大,上次只是聽講,以為懂了但其實沒有真正理解,透過檢討去看別人好的作品,也看到自己的理解到哪裡,很謝謝導演認真看我們的作品,還有一張張講評。
 

 
 

拍攝要感性,剪接要理性
導演也跟我們分享他在拍片時的工作日誌,把當下的感覺紀錄下來可以幫助思考,靜怡導演以照片、手繪、拼貼或文字的方式紀錄,也會紀錄自己當時的樣子,「導演」 工作 很重要的是思想,給自己一些時間停下來沉澱、思考,工作日誌在剪接時也會是很好的提醒,幫助回想當時的感覺和發生的事情。
 
靜怡導演認為影像是一種溝通的工具,有些事情即使自己已經知道了,也要幫不懂的觀眾問,不能只講自己想講的,有些人會一直說自己的作品沒有人懂,但是有沒有想要別人懂呢?學會講清楚,讓人家聽得懂,有感覺、想繼續聽。要怎麼幫助別人懂,就是要去思考、琢磨的功課了。拍攝當時要感性,盡量去感受現場,在剪接時則要理性,幫助觀眾了解影像。
 
導演自己拍過一部關於媽媽的紀錄片叫做《日南》,從自己的生命故事和家人切入,自己既是導演又是當事人,去感受被拍者的心情,導演分享到先拍自己再拍別人,會比較可以拿捏拍攝的分寸。最後導演也搶先讓我們看他最新的作品《再見馬德里》,他被紀錄片的主角激勵了,也希望能激勵大眾,這部片公開放映的場次會公布在再見馬德里的粉絲專頁上。
 
很喜歡導演對自己的作品有一種驕傲感,但那種驕傲不是自大或自負,而是堅定的自信;還有掏心掏肺分享拍攝遇到的困難,現實面的考量和掙扎,靜怡導演產後復出,感受到女性重回職場的困難,還有東西拿出來會被評價的害怕,也以自身經歷鼓勵媽媽們不要小看自己,鼓勵大家接受評價跟失敗,從中學習不足,再前進。
 
arrow
arrow

    c2a3r0e4n5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