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一種生活方式是最好或最優秀的,也沒有人有權力去指導別人該如何生活。」
我有夠喜歡這本書,也很喜歡零廢棄的概念,從《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開始,我開始審視生活、物品,後來遇到《不消費的一年》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習慣,直到現在我遇到了《沒有垃圾的公寓生活》接觸到了零廢棄的概念,感覺就像自己逐步成長在最好的時候獲得這個禮物。
零廢棄的生活很接近我想要的生活方式,讓我從像是無頭蒼蠅的整理跟嘗試之外有了一個定錨的感覺,一個想要努力的方向,或許未來我會遇到其他的理念、生活方式或風格,但現階段這便是我想要去嘗試的地方。
我媽曾說過我腦中不知道都在裝甚麼,小時候我拿地上撿的樹枝做成一隻鳥、拿針線縫補布鞋,最近則拿裝櫻桃的塑膠盒來收納雨衣、拿711給的紙杯套加厚紙板做成四個簡易的杯套,諸如此類的其實我從小就很享受改造東西,只是一直不知道可以怎麼做,可以去哪裡做。零廢棄生活從重視物質轉為重視體驗,為那些習以為常的浪費、一次性商品想出更好的方法,充滿創造力的改造生活正是小時候的我所嚮往跟適合的!
以下分享這本書裡我喜歡的地方。
零廢棄的理念
「這種生活方式並非限制不能產生垃圾,而是將對物質消費的重心轉移到生活體驗上,讓自己能有更多實體及心靈空間,去享受簡化生活所帶來的快樂。」
「零廢棄生活並非限制不能消費,而是仔細檢視自己的需求,審慎思考過後做出選擇。」
「零廢棄生活教我,不需要付出代價就可以取得的東西,可能要整個社會用更多的能量去清運、掩埋、分解,並不是真的免費,既然我都可以這麼理性地拒絕大部分的實體垃圾,那麼,放下那些會吃掉時間、體力、興致的虛擬負擔,應該更簡單不是嗎?」
「我對於零廢棄家園的想像是這樣的:倘若我們能夠變成循環的島嶼,政府企業將金錢與時間投入致力於循環經濟與永續環境的產業中,營造友善環境且堅強耐用的建設與公共資源;而人民普遍擁有較低的物質慾望,無論個人還是家庭,都願意將金錢投資在本地製造的耐用產品與設計上,人們對於二手市場與維修再利用感到自然且直覺,會有以社區為單位的菜園及堆肥系統,甚或工具圖書館可提供機具租借共享。一旦花在物質消費的時間減少了,人們會有意識地將騰出來的時間花在自然環境、生活體驗、技能與知識的學習上,也會有更多家長鼓勵下一代勇敢選擇真正有興趣的行業與科系(因為屆時社會的價值觀普遍認為因收入選科系、有錢任性、炫耀性消費是短視近利的行為),林立的各科補習班會改為教授『裁縫再製』、『植栽農耕』、『木工建築』、『美學設計』、『剩食料理』、『堆肥技巧』、『野外求生』等實用技能。」
零廢棄的實踐
「從翻找自己的垃圾桶開始,了解自己每日產出的垃圾種類,然後進而一一消滅它們。」
「『如果我買得起新衣服,為什麼還要買二手衣?』你的穿著並不能定義你是誰,而是『你是誰』定義了你的穿著。」
「接觸零廢棄生活真的從內心改變我們看事情的許多角度,當我們意識到將「物質」轉嫁到「體驗」上的重要性後,我們遇到生活上的大小事都會自然地反問彼此幾個問題:這是需要的嗎?只有一種選擇嗎?有沒有更簡單的方式呢?有沒有對環境負擔較小的選項呢?」
「零廢棄的5個R分別是Refuse(拒絕)、Reduce(減量)、Reuse(重複使用)、Recycle(回收)、Rot(堆肥),前面四個步驟能替我們減去大部分體積的垃圾,堆肥雖然是最後一個步驟,卻扮演著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鍵鏈結。套一句赤牛仔大哥的話:『世上的生物只有人類不會把用剩的養分貢獻回去給地球母親。』我們的排泄物因為有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已經不再流入土壤之中,現在開始,透過堆肥仍有機會把珍貴的養分還給大自然。」
零廢棄婚禮
「我們倆對於結婚這件事其實沒有太周全的計畫......過程中我們沒有太多的『一定要怎樣』,我想那是因為我已經做了最大的那個決定就是嫁給阿選,相較起來,其它事情都顯得細小了。」
「既然我們婚禮賓客主要是由親人組成,那麼我們應該呈現什麼內容給他們看呢?對於我們的經歷、工作、個性,大家都非常熟悉,不需要再多加介紹,他們想知道的,應該是那些平常看不到的(黑)歷史,還有和朋友們一起回憶曾經歷的趣事、糗事等等。那這些事情誰最清楚呢?相信臨時聘請的婚禮顧問不會比我們兩位還要更清楚,親友們難得齊聚一堂,如果談話中穿插太多制式的介紹詞、吉祥話,容易稀釋掉大家的專注力,我們希望賓客把時間都留在與新人的交流上。」
「慢歌則請親友們移駕到到草地上,在星光下共舞,我們從未和家人一起跳過舞,不曾感受過那種赤裸的真情流露,直到這場婚禮我才明白,當每個人都卸下對婚禮『一定要怎樣怎樣』的執著時,就算只是在草地上和老媽牽著手晃來晃去,竟然如此開心自在。」
溫柔生產
「我思考著這中間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像是產婦能不能在醫療場域中有更大一點的話語權,一定要在床上尿尿嗎?一定要被綁手綁腳嗎?伴侶一定要在產房外等到主治醫師來才能進去嗎?寶寶生出來不能讓母親抱個夠嗎?有沒有機會能讓生產變成更好的體驗呢?」
「溫柔生產是以較溫柔的方式協助婦女生產,讓每個產婦有權選擇自己想要的生產方式,在心理不具威脅性的情況下,能顧及個人身體和情緒的隱私,同時生產過程可以在友善和舒適的環境下進行分娩,也可稱之為溫柔生產。」
「就像我們的婚禮一樣,我們希望能用符合自身價值觀的方式來計劃生產這件事。如果平時買個東西我們能做到檢視自己的需求,那推及婚禮、生產這樣的人生大事,為什麼不這麼做?」
「我們在意的不是病房規格或月子中心設施,而是家庭裡各個角色在生產中所學習並獲得的體驗──母親體驗迎接產兆,感受漸強的宮縮與陣痛,學習面對身心巨大的轉變;而伴侶學習陪伴、生產照護知識,並且全程在產婦身旁給予支持鼓勵。」
「然後才發現自己的行為實在可笑。我的寶寶已經發出嚴正的請求說:『內內!我要內內!』我卻盲目於瀏覽那些她根本沒要求過的東西。」
「嬰兒是一群嶄新的人類,涉世未深的他們其實正是簡化生活的大師,他們尚未形成『物質』的概念,反倒是什麼都想摸摸看、吃吃看,無疑是著重在生活『體驗』的零廢棄楷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