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3_110519

 

《最後瞬間的美好》|珍妮特.威爾著


「或許都是註定,每個生命的終結,都讓另一個生命懂得該活得更好。雖然我不能確知,但從我的親眼見證,我猜想,或許生命過程中最美好的一部份,其實是死亡。」

相信曾經遇過親人、好友或毛小孩離世的人,對這本書都會很有感。

「安寧療護不是幫助你結束生病,而是在你的生病結束之前,幫助你活得好一點。我的工作是提高生命品質,而非加速死亡。」

作者是一位安寧療護護理師,專門協助在生命走到末期的人,在人生最後的階段裡可以更舒服地、有尊嚴地生活。誠如《獅子的點心》裡的那座島中的療養院。



「多數的死亡過程都有固定的發展階段,讓身邊的人可以準備接受即將到來的狀況。就像生命誕生的分娩過程一樣,放手的時候也得使力,所以有人將安寧療護人員稱為靈魂的助產師。如同生產時的陣痛,死亡也有一個停停走走、推推拉拉、開開關關的過程。其中某些徵狀是共通的,某些不是,有些人需要數周或數月才能走完的過程,其他人或許幾小時就走完了。」

我很喜歡他把死亡與嬰孩的出生相對照,生命的到來跟離去一樣,都是一個停停走走的過程,而安寧療護人員是靈魂的助產師,這個說法也很美,且讓人感到安慰,肉身的死亡,其實是靈魂的出生。



「安寧護理師幾乎都知道,疼痛或焦慮有可能延長臨終者的彌留現象。當病人全力關注身體的感覺,無法放鬆,反而不能好好善終。我相信透過藥物的施用與醫護措施的介入,讓病人能夠感到舒適與放鬆,才能進入身、心、靈彼此和諧的寧靜狀態,就好似身體終於鬆一口氣、跟靈魂說:『我準備好了,現在由你接手吧!』

「身為安寧療護人員,我知道在死亡過程中,聽爵士最後消失的知覺,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病人直到死亡為止,都還有聽覺。他們通常因為體力與專注力不足而無法正常說話,卻依然能感知誰在身邊,以及某種生活細節。所以,即便病人似乎毫無反應,或是處於昏迷狀態,我們都鼓勵親友繼續跟臨終病人說話,尤其是說些心裡的話。」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想到球球,以及他臨終時的狀況,又一次心疼地落淚。

「與病人的關係最親密的人,在死亡發生之際,經常並不在場。我以為這是因為兩人之間就像被情感臍帶連結著,當病人所愛之人就在一旁,臍帶的任性最強,病人因此捨不得離開:當病人獨處時,心境平和、安靜、專注,且離了情感牽絆,反而能安心撒手離去。因此我們常告訴家屬與親友,不妨讓病人既有人陪伴,也有時間獨處,病人才能選擇他們想要的方式,安詳的離開。」

這一段也讓我感到安慰,球球走的時候是凌晨,我半夜醒來看他的時候他已經走了,我有點自責自己在他靈魂要離開身體的時刻,沒有陪在他身邊,他會不會很害怕,他會不會很孤單,一直有這種想法,所以在發現他離開的當下,眼淚反而流不出來,只覺得很驚訝。

但作者說有時獨處反而可以讓病人感到平靜與專注,進而可以安心離去,我覺得這可以安慰到很多跟我一樣感到愧疚的人。



「病人的注意力從外在環境轉移到內心世界,也就是準備善終之前發生的重大變化之處,包含病人對吃喝失去興趣,或是身體的智慧正告訴病人毋須再進食,如果繼續進食反而讓死亡過程增添困難。病人在白天與黑夜幾乎都處於睡眠狀態,或只是闔上眼睛的休息狀態。某些病人曾在這段經歷之後有機會形容,他們正在回顧人生、放下生病以及準備迎接死亡。」

這本書描寫的諸多臨終案例,讓人覺得死亡並不可怕,而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也是人生最後一道功課,我想好好生活,珍惜生命的每一刻,並在生命的最後,好好地離去。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2a3r0e4n510 的頭像
    c2a3r0e4n510

    婷仔的生活遊樂園

    c2a3r0e4n5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