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志祺七七!不搞笑、談時事,資訊設計原來很可以:從50人的資訊設計公司到日更YouTuber的瘋狂技能樹》| 張志祺、林欣婕著|2020
我很喜歡這本書,看書的時候有很多共感的地方,進而去對照跟反思自己的過往經驗。
書中三大我特別有感覺的地方。一是自我覺察,二是與世界的連結,三是網路攻擊帶來的痛苦。
-
|自我覺察|
無論你要做什麼事情,都應該從自己出發,先認識自己,先清楚知道自己為何要做,當這個自我覺察夠深入清楚時,就會有足夠的能量跟底蘊跨出去。
■找到自己的『使用說明書』
「從真正『了解自己』到找到自己的『使用說明書』,『自我覺察』會帶來真正的自信,這樣的自信會產生勇氣,讓你在找到一件自己深愛的事之後,敢於以此為圓心,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
「正因為有著各式各樣的喜歡和討厭,才組成了一個完整而真實的自己。」
「不見得每個人都有偉大的夢想,但每個人一定都有自己真心喜歡、做起來會眼睛發亮的小事。」
「大多數人真的擁有的,是很多『喜歡做的事』,而不是一個輕易可以回答出來的『夢想』。比起音樂與創作本身,更吸引我的是把複雜的技巧變成簡單的成就感,以及跟大家一起練團、努力完成一件事的『凝聚力』。常常為社團做設計,也不是因為我喜歡設計,而是喜歡『用設計』來解決問題的過程。」
■找到與自己的重要連結
「卡牌遊戲與漫畫,是我們這個世代成長歷程裡的重要元素。......在我自己也成為大人之後,反而愈玩愈能體會出屬於自己的人生智慧,也在煩雜忙碌的生活中,成為我與自己的重要連結。」
「我想跟大家說的是,無論多忙,維持嗜好,為自己創造多個成就感來源,真的很重要。無論是工作、感情、家人、夢想……,把重心與成就感來源,過於集中於一塊,是相當危險的事,在你所重視的領域一旦出現挫折,整個人很容易垮掉或失衡。為自己創造多個成就感來源,能幫助你,在各種挫折當中,依然能站立,心情上也能有所緩衝,讓自己可以繼續前進。」
「常常覺得人活著真的很不容易,養活自己之餘,還要夠了解自己,同時又要忙著回應外在世界。因此,對我來說,心裡覺得最踏實、最滿足的時刻,就是找到自己與世界之間的連結。而這是一個『從我到我們』的過程。」
-
|我們都是一體的|
這個是我最近也很有感的,雖然作者跟我抵達這個概念的路徑不竟相同,但也有相互呼應的地方。所有你付出的最後都會回到你的身上,但這個並不是說我是為了獲得好處才付出,而是會生出一種「我們都是一體的」微妙的感動,而這個感動或連結會讓你自然而然願意去付出,而我是從小寶身上,獲得這樣的體悟的。
■「我」就是「我們」
「《鋼鍊》作者很擅長把深深的道理,放進簡單的台詞當中,當中有一些情節與句子,我至今倒背如流,甚至成為我人生觀的重要元素。像是故事剛開始,小小的愛德華與阿爾馮斯,被師父丟在荒島上鍛鍊,給他們一把小刀,要他們在大自然中活下來,並且領悟『一為全,全為一』的真諦。在荒島奮力存活數日後,兩兄弟最後的回答是:『全就是宇宙,一就是我。』」
「當我做了一些自認為能為社會帶來力量的行動,我並不求這些東西會帶來什麼回報,因為我相信的是:當我們大家一起提升的時候,有一天這一份『好』,一定會回到我身上,......今天,我做了一件事,不是說『為了社會大眾好』,而是我知道我今天做了這件事情,其實是對『我』自己也很好,因為『我』就是『我們』,我有我的目標,所以我做這件事情。」
-
|鍵盤殺手|
■傳達議題的困難性
我在去年有過被網路陌生人攻擊的經歷,那真的是很恐怖內,完全無法幫自己解釋,雖然很認真說明但對方沒有要聽,因為對方跟我根本就完全不認識,對他們來說我受傷、我難過或我是個怎樣的人對他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他們似乎踩著某些高度,用情緒性的言論不斷攻擊。
當時經歷低潮的我突然有天萌生一股想寫信給志祺七七團隊詢問他們遭遇網路攻擊時是如何面對的,但後來因為太沒有能量,所以就放棄了,想不到當時的困惑在這本書裡得到了答案。
「我必須說,面對無來由的批評及真實接受自己的不足,都不是件舒服的事。......這個社會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的生命歷程、觀點、想法都不一樣,當然也會和你有不同的意見。當一件事沒有被討論,沒有引發爭議或是共鳴,變好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
「我個人認為,願意做公共書寫與討論的人,最初都是對這個議題,抱持著單純的關心與理想。」
當時我是因為不想當沉默多數所以跳出來幫別人說話,反而自己被當成攻擊的對象。當時真的非常絕望,對人性、對群組的其他沉默者都是。
「有時我也會想,對於一個議題,社會上『沉默的多數』,可能不是冷漠,也不是不關心這個世界。而是大家都很忙,沒有時間全面了解每個社會議題,覺得自己觀點不足,所以選擇沉默。......只要你願意好好整理、說明一件你所關心的事,這件事就有可能被認識與理解,從『沉默的多數』之中,吸引更多立場不同的人來加入討論,有機會快速凝結社會力量。」
「所謂的溝通,必須先了解對方的思考脈絡。我們可以不認同他的結論,但必須要肯定對方所經歷過的歲月,他所看見的事物、經歷的生活,然後在對方也能理解的脈絡下,嘗試告訴對方,其實同樣一件事有不同的脈絡可循,接著再針對對方相信的事物進行解釋。」
我現在可能還是做不到免疫,如果再次遇到同樣的事情我還是會覺得很可怕、很困難,也會讓我要為議題發聲之前多了好幾層考慮,或是乾脆放棄。
正因為我知道自己在這件事情上遭遇的痛苦,因此我也不會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待別人,我覺得在你不認識對方的時候,就對對方惡言相向,或是覺得對方一定是要找你麻煩,當有這樣的念頭時,或許需要關照了,反而是自己內心發生了什麼。
「有一陣子的我很容易受傷,看到鄉民不合理的批評或諷刺什麼的,都要花好些時間才能回復平衡。後來在接連幾次跟自己對話後,我發現突破性的成長還是來自於『知足』的心態。『其實,我已經很幸福了。』
別人無理的攻擊其實沒有從我這裡掠奪走什麼,只是因為我自己太想要全部的人都愛我,所以才會產生相對的剝奪感,覺得自己好像會因為別人的批評而失去些什麼。但事實根本不是這樣,我們都被直覺狠狠地騙了。」
■經歷過才能成為別人的光
「在外部,經歷了一些事,當『我們』與『我』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我發現以群體的角度去思考事情,所有的路都不會白走,一切的挫折都會成為他人未來的養分。」
「人真的很難做到百分之百的同理心,除非你也同樣的痛過。在過程中,我發現原來我過去受到的挫折,可以在夥伴脆弱的時候,成為他的力量。......走過這一段,我才知道,原來我們曾經遭遇過的挫折,可以在他人需要的時候,成為支持的那道光。」
「如果最終要達到成功的單位,是『我們』,而不是『我』,我今天先體會到挫折,而學到了這件事,未來當別人受挫時,就能夠撐住他。所以,過程中經歷過的這些傷痛,在未來會成為支持別人的光,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
-
|其他有感的篇章|
■看見夥伴的獨特性
「發自內心真正尊重每個個體,而不是當做創造效益的工具,當夥伴們感受到充分的尊重與信任,久而久之,不只養成夥伴自律、自我要求的好習慣,也得以發揮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天分與才華。」
「我開始檢討自己在溝通上出了哪些問題?發現自己當時有著『只顧著下目標,卻很少說明原由』的壞毛病,或是自以為有溝通過了,殊不知夥伴根本沒有接到球。於是,後來在組織的改造上,成祥把決策流程和資源的盤點與配置,都考量進去,藉由在管理上做好『防呆』,避免重蹈覆轍。」
「對於做策略而非執行的人來說,一旦忽略了『執行的複雜度』,將問題單純歸咎到『夥伴沒有心,或是搞錯重點』,乍看好像自己很有高度,但是這種直覺而快速的『回饋感』卻像是危險的陷阱,會讓我們更難推動團隊往目標前進」
「我漸漸學會在看一件事的時候,不再只將目光聚焦於事情本身,而是將時間的維度與團隊一起放進來,以長期與持續累積的視野,來進行判斷,藉由看到整體與『執行面』的細節,而能做出對團隊更好的決策。」
■做出自己超喜歡的東西
「我們之所以能夠用『次文化』元素,引發網友的共感,做出被稱為『現象級』的行銷,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真的有把東西做到自己也超級喜歡的程度。這份強烈的喜歡,創造出真實的連結。」
「很多人做行銷,一開始就在想:『我要做一個專案,然後要讓三十萬個人看到。』但我覺得思維或許可以換個方式,想著我今天要做出一個自己真的超級無敵喜歡的東西,然後再透過資訊科技,找到三十萬個跟我一樣的人一起來喜歡它!」
「一個創新的行銷企劃是否能成功,客戶的開放與信任是關鍵;而任何創新與嘗試的機會,則來自長期信任的累積!」
■重新定義屬於自己的「成功」
「到底怎麼樣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在答案很模糊、還沒弄清楚的空框下,任憑我們再怎麼朝向成功去努力,也不可能追求到一個成功的人生。」
「我們過去所定義『幸福的樣子』其實需要有所調整,年輕人需要有意識地去重新定義成功與幸福的樣貌,而不是拿既有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人生才會過得比較快樂。......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對成功的定義,最後再自己把這些成功給『活出來』,而不是單純以『得到』或『給出』什麼,來定義自己的成功。」
「每個世代有每個世代的難處,去比較這些沒有意義,也很難全部攤開來條列檢視。我們能做的就是接受現況,並想辦法透過掌握的優勢,把手上的牌玩成自己要的樣子。」